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双重话语空间视角下的“新闻搭车”现象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6页
    一、研究背景第8-9页
    二、研究综述第9-14页
        (一)概念界定第9-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三、研究意义第14页
        (一)理论意义第14页
        (二)现实意义第14页
    四、研究方法第14-15页
    五、研究设计第15-16页
        (一)案例选取第15页
        (二)数据搜集第15-16页
第一章 双重话语空间与“新闻搭车”第16-22页
    一、“新闻搭车”现象概述第16-18页
        (一)新闻定义之演变第16-17页
        (二)“新闻搭车”现象盘点第17-18页
    二、双重话语空间与“新闻搭车”第18-22页
        (一)官、民舆论场与“新闻搭车”第19-20页
        (二)新媒介环境与“新闻搭车”第20-22页
第二章 典型个案分析——以“我爸是李刚”、“微笑局长”和“庆安枪击案”为例第22-41页
    一、案例简介第22-24页
        (一)“我爸是李刚”事件:校长陷入“抄袭门”第22页
        (二)“微笑局长”事件:“表哥”浮出水面第22-23页
        (三)“庆安枪击案”:“拔出萝卜带出泥”第23-24页
    二、现象分析第24-37页
        (一)编码分类表:案例信息分类概括第25-30页
        (二)双重话语框架主题差异第30-34页
        (三)双重话语空间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具体表现第34-37页
    三、“新闻搭车”现象阶段分析第37-41页
        (一)舆情酝酿阶段:网友质疑微博化第37-38页
        (二)集中报道阶段:媒体跟进热点化第38-39页
        (三)暴露出更多问题:扎堆曝光集中化第39页
        (四)成为典型:贴上标签典型化第39-41页
第三章“新闻搭车”现象之反思第41-48页
    一、媒体围观:让新闻“探照灯”有力量第41-42页
    二、变换的舆情:网络再现“沉默的螺旋”第42-45页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第42-43页
        (二)“沉默的螺旋”下的“庆安枪击案”等事件第43-45页
    三、相关部门应对不力:刺激“新闻搭车”第45-48页
第四章“新闻搭车”现象的破解之道第48-51页
    一、政府:完善信息公开,回应舆论关切第48-49页
    二、媒体:主动设置议程,准确引导舆论第49-50页
    三、网民:告别网络狂欢,理性表达诉求第50-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长短时反馈的3D MIMO预编码技术
下一篇:语音回放攻击检测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