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 第8页 |
1.1.2 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 | 第8-9页 |
1.1.3 国内外关于物理模型构建的研究 | 第9-10页 |
1.1.4 当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物理模型的概念、分类及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2.1 物理模型的概念界定 | 第12页 |
2.2 物理模型的分类 | 第12-13页 |
2.3 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2.3.1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第13-14页 |
2.3.2 教育生态学理论 | 第14页 |
2.3.3 情境认知论 | 第14-15页 |
2.3.4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5-16页 |
3 物理模型的构建 | 第16-22页 |
3.1 物理模型的形成过程 | 第16-17页 |
3.2 构建物理模型的教学原则 | 第17-18页 |
3.3 构建物理模型常用方法 | 第18-20页 |
3.4 物理模型课堂教学流程 | 第20-22页 |
4 建模思想应用于教学的实践研究 | 第22-45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22-23页 |
4.2 建模思想在物理练习中的应用案例 | 第23-27页 |
4.2.1 练习一:用建模思想解决圆锥摆运动问题 | 第23-24页 |
4.2.2 练习二:用建模思想解决火车转弯问题 | 第24-26页 |
4.2.3 练习三:用建模思想解决球体引力问题 | 第26-27页 |
4.3 建模思想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第27-41页 |
4.3.1 《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教学 | 第27-35页 |
4.3.2 《电场强度》一节教学 | 第35-41页 |
4.4 实施建模思想教学后教学效果分析 | 第41-45页 |
4.4.1 应用建模思想教学后实验班和对比班成绩对比表 | 第41-42页 |
4.4.2 实施建模思想教学后的座谈 | 第42-4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5.1 结论 | 第45页 |
5.2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