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况 | 第9-15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历史 | 第9-10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 | 第10-11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11-15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失效原因 | 第15-16页 |
1.4 锂离子电池的回收 | 第16-21页 |
1.4.1 废旧锂离子电池整体回收流程 | 第16-17页 |
1.4.2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预处理 | 第17-18页 |
1.4.3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二次处理 | 第18-20页 |
1.4.4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深度处理 | 第20-21页 |
1.5 三元正极材料回收再制备 | 第21-22页 |
1.5.1 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1页 |
1.5.2 三元正极材料回收再制备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4-26页 |
2.1.1 实验材料及化学试剂 | 第24-25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 材料再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2.3 再制备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 第27-28页 |
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CP-AES) | 第27页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7-28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 | 第28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28页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8页 |
2.4 电极的制备及电池的装配 | 第28-29页 |
2.5 再制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9-32页 |
2.5.1 充放电测试 | 第29-30页 |
2.5.2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30页 |
2.5.3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30页 |
2.5.4 恒电流间歇滴定测试(GITT) | 第30-32页 |
第3章 回收溶解过程中对金属杂质离子控制的研究 | 第32-49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回收金属离子溶液的制备 | 第32-35页 |
3.3 对Al~(3+)杂质离子控制的研究 | 第35-42页 |
3.3.1 碱溶工艺对Al~(3+)含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2 萃取剂A对Al~(3+)杂质除去效果的研究 | 第37-39页 |
3.3.3 吸附剂对Al~(3+)吸附除杂的研究 | 第39-42页 |
3.4 对Cu~(2+)杂质离子控制的研究 | 第42-47页 |
3.4.1 萃取剂B对Cu~(2+)杂质除去效果的研究 | 第42-45页 |
3.4.2 沉淀剂对Cu~(2+)含量影响的研究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三元正极材料回收再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49-69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铝杂质含量对再制备三元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9-62页 |
4.2.1 Al杂质含量对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49-56页 |
4.2.2 Al杂质含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6-62页 |
4.3 超临界工艺对再制备三元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62-67页 |
4.3.1 材料物理性能的表征 | 第63-64页 |
4.3.2 材料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 第64-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