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课题背景与目的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2页 |
1.3.1 体育空间要素构成与评价研究 | 第21-25页 |
1.3.2 体育空间要素影响作用研究 | 第25-31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启示 | 第31-32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 第32-3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1.5 本文研究框架 | 第36-39页 |
第2章 日常户外体育健身空间要素调研与初步分析 | 第39-62页 |
2.1 实地考察 | 第40-49页 |
2.1.1 健身活动考察 | 第40-42页 |
2.1.2 空间类型考察 | 第42-46页 |
2.1.3 空间问题考察 | 第46-49页 |
2.2 空间要素构成调研 | 第49-55页 |
2.2.1 空间要素构成问卷设计 | 第49-52页 |
2.2.2 空间要素构成调研实施 | 第52-53页 |
2.2.3 调研描述性统计与检验 | 第53-55页 |
2.3 空间要素影响作用调研 | 第55-61页 |
2.3.1 空间要素影响作用问卷设计 | 第56-58页 |
2.3.2 要素影响作用调研实施 | 第58页 |
2.3.3 调研描述性统计与检验 | 第58-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3章 基于PCA的空间要素构成与评价 | 第62-93页 |
3.1 主成分分析( PCA ) | 第62-64页 |
3.1.1 PCA的相关概念 | 第62-63页 |
3.1.2 基于PCA的指标权重计算 | 第63-64页 |
3.1.3 本文PCA的分析步骤 | 第64页 |
3.2 基于PCA的要素构成分析 | 第64-70页 |
3.2.1 适用性检验 | 第65页 |
3.2.2 确定主成分数目 | 第65-68页 |
3.2.3 主成分与44项要素的关系 | 第68-70页 |
3.3 空间要素构成 | 第70-78页 |
3.3.1 要素构成集合 | 第70页 |
3.3.2 要素内容阐述 | 第70-78页 |
3.4 空间要素综合评价体系 | 第78-83页 |
3.4.1 指标权重计算 | 第78-81页 |
3.4.2 评价体系构建 | 第81页 |
3.4.3 评价体系解析 | 第81-83页 |
3.5 不同类型空间要素评价体系 | 第83-92页 |
3.5.1 宅前空地型空间评价 | 第84页 |
3.5.2 小区广场型空间评价 | 第84-85页 |
3.5.3 城市公园型空间评价 | 第85-86页 |
3.5.4 高校校园型空间评价 | 第86-87页 |
3.5.5 评价体系应用及解析 | 第87-9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4章 基于SEM的空间要素影响共性模式 | 第93-127页 |
4.1 结构方程模型(SEM) | 第93-98页 |
4.1.1 基本模型与模型策略 | 第93-95页 |
4.1.2 模型检验与拟合度指标 | 第95页 |
4.1.3 样本容量与处理软件 | 第95-97页 |
4.1.4 本章SEM分析的步骤 | 第97-98页 |
4.2 基本假设与初始SEM建立 | 第98-108页 |
4.2.1 变量设定 | 第98-99页 |
4.2.2 基本假设 | 第99页 |
4.2.3 初始SEM建立及相关检验 | 第99-104页 |
4.2.4 初始SEM拟合与修订 | 第104-108页 |
4.3 引入要素之间影响的竞争模型 | 第108-114页 |
4.3.1 要素之间影响的假设 | 第108-109页 |
4.3.2 竞争SEM建立与相关检验 | 第109-111页 |
4.3.3 竞争SEM拟合与修正 | 第111-114页 |
4.4 空间要素影响的共性模式 | 第114-119页 |
4.4.1 普通共性模式 | 第114-117页 |
4.4.2 气候约束下的共性模式 | 第117-119页 |
4.5 共性模式的分析与讨论 | 第119-126页 |
4.5.1 空间要素对健身活动的影响 | 第119-123页 |
4.5.2 空间要素相互之间的影响 | 第123-12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5章 基于SEM的空间要素影响个性模式 | 第127-166页 |
5.1 要素影响的性别个性模式 | 第127-133页 |
5.1.1 模型适配度检验 | 第127-129页 |
5.1.2 不同性别群组的空间要素影响 | 第129-130页 |
5.1.3 不同性别群组要素影响的差异 | 第130-131页 |
5.1.4 性别个性模式的建立与分析 | 第131-133页 |
5.2 要素影响的年龄个性模式 | 第133-146页 |
5.2.1 模型适配度检验 | 第133-134页 |
5.2.2 不同年龄群组的空间要素影响 | 第134-138页 |
5.2.3 不同年龄群组要素影响的差异 | 第138-144页 |
5.2.4 年龄个性模式的建立与分析 | 第144-146页 |
5.3 要素影响的收入个性模式 | 第146-152页 |
5.3.1 模型适配度检验 | 第146-147页 |
5.3.2 不同收入群组的空间要素影响 | 第147-149页 |
5.3.3 不同收入群组要素影响的差异 | 第149-151页 |
5.3.4 收入个性模式的建立与分析 | 第151-152页 |
5.4 要素影响的健康个性模式 | 第152-158页 |
5.4.1 模型适配度检验 | 第153页 |
5.4.2 不同健康状况群组的空间要素影响 | 第153-155页 |
5.4.3 不同健康状况群组要素影响的差异 | 第155-157页 |
5.4.4 健康个性模式的建立与分析 | 第157-158页 |
5.5 要素影响的空间类型个性模式 | 第158-165页 |
5.5.1 模型适配度检验 | 第158-159页 |
5.5.2 不同空间类型群组的空间要素影响 | 第159-161页 |
5.5.3 不同空间类型群组要素影响的差异 | 第161-164页 |
5.5.4 空间类型个性模式建立与分析 | 第164-1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65-166页 |
第6章 日常户外体育健身空间要素的设计对策 | 第166-221页 |
6.1 基于空间要素构成的设计对策 | 第166-177页 |
6.1.1 健身设施设计 | 第166-170页 |
6.1.2 可达性设计 | 第170-173页 |
6.1.3 物理环境设计 | 第173-174页 |
6.1.4 辅助功能设计 | 第174-175页 |
6.1.5 景观设计 | 第175-176页 |
6.1.6 维护安全设计 | 第176-177页 |
6.2 基于要素影响共性模式的设计对策 | 第177-184页 |
6.2.1 促进健身时间的要素设计 | 第177-179页 |
6.2.2 促进健身频率的要素设计 | 第179-182页 |
6.2.3 应对气候约束的要素设计 | 第182-184页 |
6.3 基于使用者背景个性模式的设计对策 | 第184-197页 |
6.3.1 基于性别个性模式的设计 | 第184-185页 |
6.3.2 基于年龄个性模式的设计 | 第185-193页 |
6.3.3 基于收入个性模式的设计 | 第193页 |
6.3.4 基于健康个性模式的设计 | 第193-197页 |
6.4 基于空间类型个性模式的设计对策 | 第197-220页 |
6.4.1 宅前空地型体育空间设计 | 第197-202页 |
6.4.2 小区广场型体育空间设计 | 第202-206页 |
6.4.3 城市公园型体育空间设计 | 第206-212页 |
6.4.4 高校校园型体育空间设计 | 第212-22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20-221页 |
结论 | 第221-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34页 |
附录A 哈尔滨日常户外体育健身空间现状调查问卷 | 第234-236页 |
附录B 哈尔滨日常户外体育健身空间要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 第236-241页 |
附录C 哈尔滨日常户外体育健身空间要素质量及健身活动调查问卷 | 第241-246页 |
附录D 图片引用说明 | 第246-2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251-253页 |
致谢 | 第253-254页 |
个人简历 | 第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