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组合隔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2 隔震体系优化设计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普通隔震结构的隔震层参数优化 | 第16-28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结构建模 | 第16-20页 |
2.2.1 典型的工程选取 | 第16-17页 |
2.2.2 计算模型 | 第17-20页 |
2.3 减震效果的指标 | 第20页 |
2.4 隔震层最优参数 | 第20-27页 |
2.4.1 支座布置 | 第20-23页 |
2.4.2 减震效果分析 | 第23-27页 |
2.4.3 隔震层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并联组合隔震体系一的隔震层参数优化 | 第28-36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结构建模 | 第28-30页 |
3.2.1 计算模型 | 第28-29页 |
3.2.2 地震动的选取 | 第29-30页 |
3.3 隔震层最优参数 | 第30-35页 |
3.3.1 支座布置 | 第30-32页 |
3.3.2 减震效果分析 | 第32-34页 |
3.3.3 隔震层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并联组合隔震体系二的隔震层参数优化 | 第36-47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结构建模 | 第36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36页 |
4.2.2 地震动的选取 | 第36页 |
4.3 隔震层最优参数 | 第36-46页 |
4.3.1 支座布置 | 第37-41页 |
4.3.2 减震效果分析 | 第41-45页 |
4.3.3 隔震层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并联组合隔震体系三的隔震层参数优化 | 第47-56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结构建模 | 第47页 |
5.3 隔震层最优参数 | 第47-54页 |
5.3.1 支座布置 | 第47-50页 |
5.3.2 减震效果分析 | 第50-54页 |
5.4 隔震层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 | 第54-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普通隔震结构与三种并联组合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对比 | 第56-69页 |
6.1 引言 | 第56页 |
6.2 减震效果对比 | 第56-67页 |
6.2.1 减震系数 | 第56-57页 |
6.2.2 隔震层最大位移 | 第57-58页 |
6.2.3 隔震支座拉压应力 | 第58-67页 |
6.3 隔震层造价对比 | 第67-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结论 | 第69页 |
7.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