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带粘弹性可更换连梁的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联肢剪力墙中连梁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改善配筋形式或开缝的RC连梁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钢连梁或组合连梁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可更换连梁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粘弹性可更换连梁的安装与构造第19-29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阻尼器在连梁中的安装位置第19-21页
        2.2.1 阻尼器安装位置与连梁的受力特点第19-20页
        2.2.2 阻尼器安装位置与连梁的变形第20-21页
    2.3 叠合齿形钢板粘弹性剪切耗能型阻尼器第21-24页
        2.3.1 阻尼器的构造设计第21-23页
        2.3.2 阻尼器的工作机理第23-24页
    2.4 粘弹性阻尼器的消能原理第24-28页
        2.4.1 消能减震基本原理第24-25页
        2.4.2 粘弹性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第25-27页
        2.4.3 粘弹性阻尼器基本理论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双肢剪力墙模型建立及损伤分析第29-44页
    3.1 模型概况第29-30页
    3.2 建模方法及单元类型确定第30-31页
        3.2.1 墙肢及连梁单元类型第30页
        3.2.2 边缘构件单元类型第30-31页
    3.3 本构模型选择第31-36页
        3.3.1 壳单元本构模型第31-35页
        3.3.2 梁单元本构模型第35页
        3.3.3 钢筋本构模型第35-36页
    3.4 模态分析第36-37页
        3.4.1 剪力墙的模态分析第36-37页
        3.4.2 瑞雷阻尼系数的确定第37页
    3.5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第37-39页
        3.5.1 分析方法第37-38页
        3.5.2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第38-39页
    3.6 双肢剪力墙塑性损伤分析第39-43页
    3.7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带粘弹性可更换连梁的剪力墙结构动力响应第44-59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粘弹性阻尼器在ABAQUS中的模拟方法第44-46页
        4.2.1 阻尼器有限元模型第44-45页
        4.2.2 阻尼器宏观模型第45-46页
    4.3 耗能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6-47页
    4.4 传统结构与耗能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第47-58页
        4.4.1 基底剪力对比分析第47-51页
        4.4.2 顶点加速度对比分析第51-54页
        4.4.3 最大层间位移对比分析第54-55页
        4.4.4 剪力墙塑性损伤对比分析第55-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粘弹性可更换连梁宏观参数对抗震性能的影响第59-74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阻尼系数对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第59-66页
        5.2.1 阻尼系数的选取第59页
        5.2.2 阻尼系数对基底剪力的影响第59-60页
        5.2.3 阻尼系数对顶点加速度峰值的影响第60-61页
        5.2.4 阻尼系数对层间位移的影响第61-63页
        5.2.5 阻尼系数对剪力墙损伤的影响第63-66页
    5.3 刚度系数对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第66-73页
        5.3.1 刚度系数的选取第66-67页
        5.3.2 刚度系数对基底剪力的影响第67-68页
        5.3.3 刚度系数对顶点加速度的影响第68页
        5.3.4 刚度系数对层间位移的影响第68-70页
        5.3.5 刚度系数对剪力墙损伤的影响第70-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结论第74-75页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8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学术成果第83-84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隧道施工技术数值模拟分析
下一篇:并联组合隔震体系的隔震层最优参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