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岩质边坡的地震动特性及基覆型边坡的滑坡成因机理、稳定性判识、危害范围评价体系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2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 研究现状综述第17-27页
        1.2.1 地震振动台模拟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第17-18页
        1.2.2 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特性的研究现状第18-22页
        1.2.3 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变形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现状第22-23页
        1.2.4 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第23-26页
        1.2.5 地震作用下滑坡危害范围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第26-27页
    1.3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8-29页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29-32页
第二章 “5.12汶川地震”自贡西山公园岩质边坡地震动台阵监测结果分析第32-40页
    2.1 工程概况第32-33页
    2.2 “5.12汶川地震”自贡西山公园岩质边坡台阵监测记录第33-35页
    2.3 自贡地形地震台阵振幅响应特征分析第35-36页
    2.4 自贡地形地震台阵频谱响应特征分析第36-38页
        2.4.1 自贡地形地震台阵的傅里叶谱沿高程的变化规律第36-37页
        2.4.2 自贡地形地震台阵的地震动反应谱沿高程的变化规律第37-38页
    2.5 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岩质边坡动力特性振动台试验研究第40-72页
    3.1 大型振动台试验的设计第40-57页
        3.1.1 振动台试验的目的第40页
        3.1.2 振动台模型试验装置第40-41页
        3.1.3 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相似体系第41-46页
        3.1.4 振动台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选择第46-47页
        3.1.5 测试仪器的选择及监测点的布置原则第47-48页
        3.1.6 振动台试验测点的布置第48-50页
        3.1.7 振动台试验模型的设计及制作第50-52页
        3.1.8 振动台试验模型传感器的埋放第52-54页
        3.1.9 振动台试验的加载制度第54-56页
        3.1.10 振动台试验的数据采集系统第56-57页
        3.1.11 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的记录第57页
    3.2 大型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的分析第57-70页
        3.2.1 岩质边坡加速度峰值高程放大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第58-67页
        3.2.2 岩质边坡加速度傅里叶谱、反应谱沿高程的变化规律第67-70页
    3.3 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岩质边坡地震动特性的数值分析研究第72-89页
    4.1 GDEM简介第72-76页
        4.1.1 GDEM计算软件的优势第73页
        4.1.2 GDEM计算程序的基本原理第73-74页
        4.1.3 程序实现及算例验证第74-75页
        4.1.4 GDEM软件的基本功能第75-76页
        4.1.5 GDEM软件的建模过程及方法第76页
    4.2 数值分析中的关键问题第76-79页
        4.2.1 数值分析模型第77页
        4.2.2 岩土体材料参数和本构模型的确定第77-78页
        4.2.3 边界条件的选取第78页
        4.2.4 地震动输入条件第78-79页
    4.3 数值分析结果正确性的验证第79-80页
    4.4 岩质高陡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特征一般性规律第80-84页
        4.4.1 坡面、坡体峰值加速度的高程放大效应第80-81页
        4.4.2 坡面上加速度傅里叶谱高程的放大效应第81-82页
        4.4.3 坡面上加速度反应谱的高程放大效应第82-84页
    4.5 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的局部地形效应第84-87页
        4.5.1 数值分析中的关键问题第84-85页
        4.5.2 计算结果分析第85-87页
    4.6 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双面岩质边坡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时频分析理论解第89-102页
    5.1 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时频分析公式的推导第89-94页
        5.1.1 总体思路和基本假定第89页
        5.1.2 概化分析模型第89-90页
        5.1.3 推导过程第90-93页
        5.1.4 地震波的时频分析思路第93页
        5.1.5 地震波时频效应的具体应用第93-94页
    5.2 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时频分析公式的求解思路第94-95页
    5.3 双面岩质边坡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时频分析方法的验证第95-96页
        5.3.1 数值分析概况第95-96页
        5.3.2 双面岩质边坡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时频分析方法正确性的验证第96页
    5.4 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时频分析公式的参数研究第96-99页
        5.4.1 输入波峰值对岩质边坡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影响的研究第97页
        5.4.2 输入波频率对岩质边坡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影响的研究第97-98页
        5.4.3 坡面角度对岩质边坡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影响的研究第98页
        5.4.4 地震作用下岩质高陡边坡的鞭梢效应研究第98-99页
    5.5 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时频分方法与规范计算方法的对比性分析第99-101页
        5.5.1 部分抗震设计规范简介第99-100页
        5.5.2 岩质高陡边坡时频分析方法与规范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性分析第100-101页
    5.6 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地震作用下基覆型边坡斜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理第102-113页
    6.1 数值模拟简介第102-104页
        6.1.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第103页
        6.1.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第103页
        6.1.3 数值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的确定第103-104页
        6.1.4 边界条件的选取和地震动输入条件的确定第104页
    6.2 基覆型边坡的变形特征和成灾机理第104-112页
        6.2.1 整个滑坡过程概况第104-105页
        6.2.2 滑坡灾害现象第105-107页
        6.2.3 滑坡机理分析第107-112页
    6.3 小结第112-113页
第七章 基覆型边坡地震稳定性的时频分析方法第113-128页
    7.1 基覆型边坡的地震稳定性时频分析公式的推导第113-119页
        7.1.1 总体思路和基本假定第113-114页
        7.1.2 概化分析模型第114页
        7.1.3 滑体结构面时的反射、透射系数第114-117页
        7.1.4 基覆型边坡的瞬时地震稳定性系数第117-118页
        7.1.5 地震波的时频分析思路第118页
        7.1.6 地震波时频效应的具体应用第118-119页
    7.2 基覆型边坡的地震稳定性时频分析方法的求解思路第119-120页
    7.3 基覆型边坡地震稳定性时频分析方法正确性的验证第120-122页
        7.3.1 数值分析概况第120-121页
        7.3.2 自重应力场第121页
        7.3.3 计算结果对比第121-122页
    7.4 基覆型边坡的地震稳定性时频分析方法的参数研究第122-126页
        7.4.1 入射角对结构面透射、反射系数的影响第122-123页
        7.4.2 覆盖层弹性模量对结构面透射、反射系数的影响第123-124页
        7.4.3 入射角对结构面能量透射、反射系数的影响第124-125页
        7.4.4 覆盖层弹性模量对结构面能量透射、反射系数的影响第125页
        7.4.5 覆盖层弹性模量对结构面总能量透射、反射系数的影响第125-126页
    7.5 基覆型边坡的地震稳定性时频分析方法的优越性第126-127页
    7.6 小结第127-128页
第八章 汶川地震诱发基覆型滑坡灾害危害范围预测模型第128-136页
    8.1 滑坡灾害现场勘查概况第128-129页
    8.2 地震诱发基覆型滑坡控制因素确定第129页
    8.3 地震诱发基覆型滑坡控制因素分析第129-132页
        8.3.1 滑塌体积V与水平滑动距离L、垂直滑动距离H间的相关关系第129-130页
        8.3.2 坡角Tanθ与等效摩擦系数f的相关关系第130页
        8.3.3 基于汶川地震实测数据的地震动衰减模型第130-132页
        8.3.4 峰值地震动加速度PGA与水平滑动距离间的相关关系第132页
    8.4 汶川地震诱发基覆型滑坡滑动距离预测模型第132-133页
    8.5 东河口滑坡和马公窝铅滑坡的实例分析第133-134页
    8.6 汶川地震诱发基覆型滑坡滑动距离预测模型的参数研究第134-135页
    8.7 小结第135-136页
结论与展望第136-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52-156页
    1.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52页
    2. 攻读博士期间的获奖情况第152-153页
    3.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153-155页
    4.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编写的著作和软件第155-156页
    5.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编写的专利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波消融治疗肾脏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下一篇: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图像智能分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