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概述 | 第10-24页 |
第一节 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概念及特征 | 第10-14页 |
一、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概念 | 第10-12页 |
二、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特征 | 第12-13页 |
三、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的适用对象和功能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确立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一、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14-16页 |
二、程序正义理论 | 第16-17页 |
三、人权保障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原则 | 第18-24页 |
一、专业性原则 | 第18-21页 |
二、独立原则 | 第21-22页 |
三、公平救济原则 | 第22页 |
四、科学精准原则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现行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运行与缺陷 | 第24-35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 | 第24-27页 |
一、精神病司法鉴定启动制度 | 第24-25页 |
二、现行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 第25-26页 |
三、现行司法鉴定程序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司法机关鉴定决定权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一、非专业人员决定鉴定程序是否启动 | 第27-28页 |
二、鉴定程序启动与否受民意影响较大 | 第28-29页 |
三、鉴定决定权缺乏监督与制约 | 第29页 |
第三节 司法精神病鉴定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一、司法鉴定人准入门槛低 | 第29-30页 |
二、鉴定标准不明确、不统一 | 第30-31页 |
三、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准确性无法保障 | 第31-32页 |
第四节 刑事诉讼参与人诉权缺失 | 第32-35页 |
一、精神病鉴定申请权形同虚设 | 第32页 |
二、诉讼参与人知情权与参与权难以保证 | 第32-33页 |
三、鉴定意见的质证权实践基础薄弱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完善我国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的构想 | 第35-51页 |
第一节 中外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之比较与借鉴 | 第35-39页 |
一、关于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启动 | 第35-36页 |
二、关于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资格 | 第36-38页 |
三、关于精神病司法鉴定意见的质证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加强对司法机关精神病鉴定决定权的监控 | 第39-40页 |
一、建立技术咨询制度 | 第39页 |
二、明确必要鉴定规则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健全司法精神病鉴定管理体制 | 第40-43页 |
一、严格司法精神病鉴定人准入条件 | 第40-41页 |
二、健全鉴定人审查制度 | 第41-42页 |
三、统一精神病鉴定标准 | 第42-43页 |
第四节 保证司法精神病鉴定诉讼参与人的诉权 | 第43-46页 |
一、赋予当事人鉴定申请被驳回后的救济权利 | 第43-44页 |
二、赋予当事人、专家辅助人参与鉴定的权利 | 第44页 |
三、改进鉴定意见质证制度 | 第44-46页 |
四、注重律师在鉴定程序中职能的发挥 | 第46页 |
第五节 构建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配套体系 | 第46-51页 |
一、重视疑似精神病患者的预防矫治 | 第47-48页 |
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 第48-49页 |
三、改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执行环境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