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1 依恋类型概述 | 第15-20页 |
1.1 依恋类型的划分 | 第15-16页 |
1.2 依恋类型的测量 | 第16-18页 |
1.2.1 成人依恋访谈(The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 | 第16-17页 |
1.2.2 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 | 第17页 |
1.2.3 关系问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RQ) | 第17页 |
1.2.4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The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CR) | 第17-18页 |
1.3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 | 第18-19页 |
1.4 依恋回避的形成 | 第19-20页 |
2 依恋回避者的注意特点 | 第20-21页 |
3 依恋回避者的情绪调节方式 | 第21-22页 |
4 安全依恋的激活 | 第22-26页 |
4.1 安全基地图式的激活 | 第22-23页 |
4.2 安全依恋的概念与运作机制 | 第23页 |
4.3 情感启动研究 | 第23-24页 |
4.4 安全依恋启动研究 | 第24-26页 |
5 对依恋回避者安全依恋关系形成的探讨 | 第26-31页 |
5.1 威胁与依恋系统的激活 | 第26-27页 |
5.2 他人应答对安全依恋关系形成的影响 | 第27-28页 |
5.3 依恋回避者的行为倾向及其可变性 | 第28-29页 |
5.4 依恋回避者安全依恋关系形成的可能性及干预方法 | 第29-31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 第31-39页 |
1 已有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31-34页 |
1.1 安全依恋启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1.2 以依恋为主题的研究需要关注新关系建立的过程 | 第32-33页 |
1.3 不安全依恋者行为倾向的可变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 第33页 |
1.4 不安全依恋者安全依恋关系形成的可能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第33-34页 |
2 本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34-36页 |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6页 |
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6-39页 |
4.1 理论意义 | 第36页 |
4.2 实践意义 | 第36-39页 |
第3章 依恋回避者安全依恋的形成条件研究 | 第39-87页 |
1 研究一依恋回避者对微笑面孔的注意优势效应研究 | 第39-47页 |
1.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39-4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1.2.1 被试 | 第40-41页 |
1.2.2 实验设计 | 第41页 |
1.2.3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1.2.4 实验程序 | 第42-43页 |
1.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1.3.1 实验组被试对微笑面孔的搜索反应时分析 | 第44-45页 |
1.3.2 控制组被试对微笑面孔的搜索反应时分析 | 第45页 |
1.4 讨论 | 第45-47页 |
1.4.1 依恋回避者对应答性情绪面孔的注意优势 | 第45-46页 |
1.4.2 刺激条件对个体对应答性微笑面孔注意选择的影响 | 第46页 |
1.4.3 高、低回避者表现的相似性 | 第46-47页 |
1.5 结论 | 第47页 |
2 研究二应答性微笑面孔对依恋回避者情绪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47-56页 |
2.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47-4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2.2.1 被试 | 第49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49页 |
2.2.3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2.2.4 实验程序 | 第49-50页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2.3.1 消极情绪分数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2.3.2 积极情绪分数变化分析 | 第52-54页 |
2.4 讨论 | 第54-55页 |
2.4.1 应答性微笑面孔对积极情绪的维持作用 | 第54-55页 |
2.4.2 应答性微笑面孔对消极情绪的改善作用 | 第55页 |
2.5 结论 | 第55-56页 |
3 研究三依恋回避者的积极情绪启动研究 | 第56-65页 |
3.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56-5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57-61页 |
3.2.1 被试 | 第57-58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58页 |
3.2.3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3.2.4 实验程序 | 第59-61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3.3.1 被试对情感图片的效价判断正确率分析 | 第61页 |
3.3.2 进行微笑面孔搜索时,被试对情感图片的效价判断反应时分析 | 第61-63页 |
3.3.3 进行字母搜索时,被试对情感图片的效价判断反应时分析 | 第63-64页 |
3.4 讨论 | 第64-65页 |
3.4.1 对情绪效价判断的准确性 | 第64页 |
3.4.2 高、低回避者积极情感启动的有效性 | 第64-65页 |
3.5 结论 | 第65页 |
4 研究四依恋回避者的安全依恋情感启动研究 | 第65-75页 |
4.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65-6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67-69页 |
4.2.1 被试 | 第67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67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67-69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4.3.1 被试对情感图片的依恋语义判断正确率分析 | 第70页 |
4.3.2 被试对情感图片的依恋语义判断反应时分析 | 第70-71页 |
4.3.3 进行微笑面孔搜索时,被试对情感图片的依恋语义判断反应时分析 | 第71-73页 |
4.3.4 进行字母搜索时,被试对情感图片的依恋语义判断反应时分析 | 第73页 |
4.4 讨论 | 第73-75页 |
4.4.1 对依恋语义判断的准确性 | 第73页 |
4.4.2 安全基地图式重构与依恋回避者的安全依恋情感启动 | 第73-75页 |
4.5 结论 | 第75页 |
5 研究五安全基地图式重构对依恋回避者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 | 第75-87页 |
5.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75-77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77-79页 |
5.2.1 被试 | 第77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77页 |
5.2.3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5.2.4 实验程序 | 第78-79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9-83页 |
5.3.1 被试对依恋情感图片的趋近量分析 | 第80-81页 |
5.3.2 低回避者对依恋情感图片的趋近量分析 | 第81页 |
5.3.3 高回避者对依恋情感图片的趋近量分析 | 第81-83页 |
5.4 讨论 | 第83-85页 |
5.4.1 高回避者对情感信息的普遍回避 | 第83-84页 |
5.4.2 高回避者依恋行为倾向的可变性 | 第84页 |
5.4.3 积极情感应答对高回避者行为倾向的影响 | 第84-85页 |
5.5 结论 | 第85-87页 |
第4章 依恋回避者安全依恋形成的干预研究 | 第87-113页 |
1 研究六高回避者安全依恋行为倾向的训练研究 | 第87-100页 |
1.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87-88页 |
1.2 分实验一:行为倾向训练对高回避者趋近/回避安全依恋情感信息的影响 | 第88-94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88-90页 |
1.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1.2.3 讨论 | 第92-94页 |
1.2.4 结论 | 第94页 |
1.3 分实验二:对高回避者行为倾向训练的效果验证 | 第94-10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94-95页 |
1.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5-98页 |
1.3.3 讨论 | 第98-99页 |
1.3.4 结论 | 第99-100页 |
2 研究七团体辅导对依恋回避者内部工作模型的改善研究 | 第100-113页 |
2.0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100-102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102-104页 |
2.1.1 被试 | 第102页 |
2.1.2 实验设计 | 第102-103页 |
2.1.3 评定工具 | 第103页 |
2.1.4 实验程序 | 第103-104页 |
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4-108页 |
2.2.1 自尊量表(ESE)测量结果分析 | 第104-106页 |
2.2.2 容纳他人量表(AOS)测量结果分析 | 第106-107页 |
2.2.3 团体辅导反馈及总结 | 第107-108页 |
2.3 讨论 | 第108-111页 |
2.3.1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依恋回避者自尊水平的改善 | 第108-109页 |
2.3.2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依恋回避者人际容纳度的改善 | 第109-110页 |
2.3.3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干预对依恋回避者安全依恋关系形成的启示 | 第110-111页 |
2.4 结论 | 第111-113页 |
第5章 总讨论 | 第113-121页 |
1 总讨论 | 第113-117页 |
1.1 安全依恋的研究价值 | 第113-114页 |
1.2 安全基地图式重构是依恋回避者获得依恋安全感的关键 | 第114-115页 |
1.3 依恋回避者行为倾向具有可变性 | 第115-116页 |
1.4 依恋回避者内部工作模型的改善 | 第116-117页 |
2 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2.1 本研究的创新 | 第117-118页 |
2.2 不足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第6章 总结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1页 |
附录 | 第141-155页 |
附录1 实验须知 | 第141-142页 |
附录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 第142-144页 |
附录3 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 | 第144-145页 |
附录4 关系问卷(RQ) | 第145-146页 |
附录5 自尊量表(ESE) | 第146-147页 |
附录6 容纳他人量表(AOS) | 第147-148页 |
附录7 团辅评价反馈表 | 第148-149页 |
附录8 研究中使用的图片示例 | 第149-154页 |
附录9 团体辅导活动剪影 | 第154-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5-157页 |
后记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