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创新 | 第23-24页 |
第2章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4-28页 |
2.1.1 乡村旅游 | 第24-26页 |
2.1.2 地方政府行为 | 第26-27页 |
2.1.3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 第27-2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30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0-31页 |
2.2.3 政府职能理论 | 第31-32页 |
2.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重庆市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定位 | 第33-45页 |
3.1 重庆市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33-37页 |
3.1.1 要素禀赋驱动:武隆区乡村旅游条件概况 | 第33-36页 |
3.1.2 利益主体驱动: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36-37页 |
3.2 重庆市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变迁 | 第37-39页 |
3.2.1 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期(1994 年-2007 年):有限理性型政府行为 | 第37-38页 |
3.2.2 乡村旅游发展成长期(2008 年-2014 年):主导型政府行为 | 第38-39页 |
3.2.3 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期(2015 年—至今):引导型政府行为 | 第39页 |
3.3 重庆市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 第39-44页 |
3.3.1 战略决策者 | 第40-41页 |
3.3.2 监督管理者 | 第41-42页 |
3.3.3 服务提供者 | 第42-43页 |
3.3.4 利益协调者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重庆市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 第45-56页 |
4.1 武隆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情况介绍 | 第45-47页 |
4.1.1“最穷乡镇”变成“最美乡镇”——武隆区仙女山镇 | 第45-46页 |
4.1.2“边远小乡”变成“清凉之乡”——武隆区双河乡 | 第46-47页 |
4.1.3“灾难之乡”变成“休闲之乡”——武隆区铁矿乡 | 第47页 |
4.2 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积极行为表现 | 第47-51页 |
4.2.1 着力推进规划引领 | 第49-50页 |
4.2.2 不断强化监管职能 | 第50页 |
4.2.3 积极完善基础设施 | 第50-51页 |
4.2.4 大力进行宣传推介 | 第51页 |
4.3 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失当的表现及影响 | 第51-53页 |
4.3.1 旅游规划滞后导致资源粗放开发 | 第51-52页 |
4.3.2 大量引入企业导致村民利益受损 | 第52-53页 |
4.3.3 价值取向偏颇致使传统文化流失 | 第53页 |
4.3.4 忽视长效机制致使专业人才缺乏 | 第53页 |
4.4 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失当的原因 | 第53-55页 |
4.4.1 部分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第54页 |
4.4.2 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创新 | 第54-55页 |
4.4.3 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优化重庆市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 第56-65页 |
5.1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经验借鉴 | 第56-59页 |
5.1.1 陕西咸阳 | 第56-57页 |
5.1.2 云南丽江 | 第57-58页 |
5.1.3 浙江宁波 | 第58-59页 |
5.2 优化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 第59-65页 |
5.2.1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 第59-60页 |
5.2.2 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 第60-61页 |
5.2.3 努力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 第61-63页 |
5.2.4 建构相关利益协调机制 | 第63-6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加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