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1.1 冬虫夏草的生态特性及培育 | 第16-17页 |
1.1.1 冬虫夏草的分布及生长条件 | 第16页 |
1.1.2 冬虫夏草培育技术 | 第16-17页 |
1.2 我国主要虫草属介绍 | 第17-20页 |
1.2.1 凉山虫草(Cordyceps liangshanensis,又名麦秆虫草) | 第17-18页 |
1.2.2 大团囊虫草(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又名树生虫草) | 第18页 |
1.2.3 亚香棒虫草(Cordyceps hawkesii Gray,又名古尼虫草、霍克斯虫草) | 第18页 |
1.2.4 蝉花(Cordyceps sobolifera,又名蝉茸) | 第18-19页 |
1.2.5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又称北冬虫夏草) | 第19-20页 |
1.2.6 其他虫草 | 第20页 |
1.3 蛹虫草主要有效成分 | 第20-23页 |
1.3.1 虫草多糖 | 第20-21页 |
1.3.2 腺苷和虫草素 | 第21-22页 |
1.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 | 第22-23页 |
1.3.4 蛋白质及氨基酸 | 第23页 |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3-24页 |
1.5 蛹虫草人工栽培研究 | 第24-28页 |
1.5.1 蛹虫草生长环境及生活史 | 第24-25页 |
1.5.2 虫草菌研究 | 第25页 |
1.5.3 蛹虫草人工栽培研究历史 | 第25-26页 |
1.5.4 影响虫草菌种质量的因素 | 第26页 |
1.5.5 蛹虫草主要培养方法 | 第26-27页 |
1.5.6 影响蛹虫草生长的环境因子及营养条件 | 第27-28页 |
1.6 培养基条件对蛹虫草生物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28-30页 |
1.6.1 碳源对蛹虫草生物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28-29页 |
1.6.2 氮源对蛹虫草生物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29页 |
1.6.3 维生素及无机盐对蛹虫草生物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29-30页 |
1.6.4 培养液pH对蛹虫草生物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30页 |
1.7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30-33页 |
1.7.1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蛹虫草菌种传代对出草的影响 | 第33-40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2.1.1 实验材料及基本配方 | 第33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2.2.1 斜面培养基配置方法 | 第34页 |
2.2.2 液体培养基配置方法 | 第34-35页 |
2.2.3 大米培养基配置方法 | 第35页 |
2.2.4 蛹虫草人工培养方法 | 第35页 |
2.2.5 继代培养方法 | 第35-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2.3.1 蛹虫草子实体生长 | 第36-37页 |
2.3.2 不同菌种代数在斜面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37页 |
2.3.3 菌种代数对蛹虫草子实体出草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4 继代培养菌种的显微镜图片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蛹虫草腺苷和虫草素分析方法研究 | 第40-53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40-4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3.2.1 标准溶液制备 | 第41页 |
3.2.2 样品前处理 | 第41-42页 |
3.2.3 色谱条件 | 第42页 |
3.2.4 提取条件优化 | 第42页 |
3.2.5 注意事项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3.3.1 腺苷和虫草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3页 |
3.3.2 流动相选择试验 | 第43-44页 |
3.3.3 提取条件优化 | 第44-47页 |
3.3.4 正交实验及验证 | 第47-48页 |
3.3.5 精密度试验 | 第48页 |
3.3.6 重复性试验 | 第48-49页 |
3.3.7 稳定性试验 | 第49页 |
3.3.8 回收率试验 | 第49-50页 |
3.3.9 供试样品测定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营养成分及条件对蛹虫草子实体生物量的影响 | 第53-60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53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4.2 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4.3.1 碳源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2 氮源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3 维生素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第56页 |
4.3.4 营养液pH值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5 培养基质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6 蚕蛹粉含量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营养成分及条件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60-75页 |
5.1 材料与设备 | 第60页 |
5.1.1 试验药品 | 第60页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0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0-63页 |
5.2.1 多糖的测定方法 | 第60-62页 |
5.2.2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 第62-63页 |
5.2.3 试验设计 | 第6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4页 |
5.3.1 培养因素对子实体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63-69页 |
5.3.2 培养因素对子实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69-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营养成分及条件对蛹虫草子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 | 第75-84页 |
6.1 材料与设备 | 第75-76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6.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5-76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76-77页 |
6.2.1 标准溶液制备 | 第76页 |
6.2.2 样品前处理 | 第76页 |
6.2.3 色谱条件 | 第76页 |
6.2.4 试验设计 | 第76-7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2页 |
6.3.1 碳源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6.3.2 氮源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第78页 |
6.3.3 维生素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6.3.4 营养液pH值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6.3.5 培养基质对蛹虫草中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6.3.6 蚕蛹粉含量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6.3.7 四种典型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的含量 | 第8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8页 |
7.1 结论 | 第84-86页 |
7.1.1 蛹虫草菌种传代对出草的影响 | 第84页 |
7.1.2 蛹虫草腺苷和虫草素分析方法研究 | 第84-85页 |
7.1.3 培养因素对蛹虫草子实体生物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85-86页 |
7.2 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8页 |
附图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