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中山慈善万人行之探究(1988-2010)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7页
绪论第7-24页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第7-8页
  (一) 选题的缘由第7页
  (二) 选题的研究意义第7-8页
 二、学术史回顾第8-17页
  (一) 国外慈善理论研究成果第8-11页
  (二) 国内慈善事业研究成果第11-16页
  (三) 关于中山慈善万人行的研究第16-17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一) 研究思路第17-18页
  (二) 研究方法第18页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8-19页
 四、相关问题的界定第19-24页
  (一) 慈善第19-20页
  (二) 慈善事业第20-22页
  (三) 慈善组织第22-23页
  (四) 中山慈善万人行第23-24页
第一章 中山慈善万人行的运行背景第24-42页
 一、政治上的重视与支持第24-29页
  (一) 党和中央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重视与支持第24-27页
  (二) 中山市政府对慈善万人行的重视与支持第27-29页
 二、经济上的保证与支撑第29-34页
  (一) 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29-32页
  (二) 中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慈善万人行重要的物质保障第32-34页
 三、文化上的一脉相承第34-42页
  (一) 中国慈善思想的渊源与发展第34-37页
  (二) 中山人的慈善思想第37-42页
第二章 中山慈善万人行的发展历程第42-57页
 一、慈善万人行的兴起:萌芽(1988)第42-45页
  (一) 慈善万人行兴起的直接起因第42-43页
  (二) 慈善万人行兴起的根本原因第43页
  (三) “88 敬老万人行”巡游的大致经过第43-44页
  (四) “88 敬老万人行”的主要特点第44-45页
 二、慈善万人行的发展:初具雏形到逐渐成熟(1989-2010)第45-52页
  (一) 1989 慈善万人行第45-47页
  (二) 近五年(2006—2010)的中山慈善万人行第47-49页
  (三) 慈善万人行在发展中形成的主要特点第49-52页
 三、中山慈善万人行的社会影响第52-57页
  (一) 慈善万人行为中山民间艺术提供了重生的舞台,成为中山人的新民俗第52-53页
  (二) 慈善万人行成为中山企业展示自己形象、宣扬企业文化的窗口第53-54页
  (三) 慈善万人行融洽了政府与社会群体的关系第54页
  (四) 慈善万人行使不同阶层的人群都融入进来,有助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友好相处,促进了社会和谐第54-55页
  (五) 慈善万人行所倡导的“爱”的文化培育了城市归属感第55页
  (六) 慈善万人行成为中山市获得多项殊荣的重要砝码第55-56页
  (七) 慈善万人行成为周边城市学习的榜样第56-57页
第三章 中山慈善万人行的运行机制第57-75页
 一、慈善万人行的组织机制第57-62页
  (一) 政府引导第57-58页
  (二) 红十字会主办第58-61页
  (三) 部门配合第61-62页
 二、慈善万人行的资金运行机制第62-70页
  (一) 有关捐赠的若干事项第62-64页
  (二) 资金募集第64-65页
  (三) 资金管理第65-66页
  (四) 资金使用第66-70页
 三、慈善万人行的监督机制第70-75页
  (一) 自律机制第71页
  (二) 他律机制第71-75页
第四章 中山慈善万人行的未来前景第75-88页
 一、慈善万人行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第75-80页
  (一) 问题第75-77页
  (二) 对策第77-80页
 二、启示与展望第80-88页
  (一)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经验分析第80-84页
  (二) 借鉴与展望第84-88页
结语第88-91页
参考文献第91-96页
后记第96-97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西方民营企业工会体制建设对比研究
下一篇:绿色发展责任担当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