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界定 | 第9页 |
1.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 | 第9-11页 |
1.2.1 目标理论 | 第9-10页 |
1.2.2 比较理论 | 第10-11页 |
1.2.3 人格特质理论 | 第11页 |
1.2.4 动力平衡理论 | 第11页 |
1.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 第11-13页 |
1.3.1 单项自陈量表法 | 第12页 |
1.3.2 多项目自陈量表法 | 第12-13页 |
1.3.3 其他测量方式 | 第13页 |
1.4 幸福感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 第13-18页 |
1.4.1 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14页 |
1.4.2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 第14-15页 |
1.4.3 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幸福感——内隐幸福感 | 第15-18页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 第18-19页 |
3 研究一:内隐幸福感的测——GNAT范式 | 第19-22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19页 |
3.2 实验假设 | 第1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3.3.1 被试 | 第19页 |
3.3.2 材料 | 第19-20页 |
3.3.3 程序 | 第20页 |
3.3.4 数据分析 | 第20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4 研究二:内隐幸福感的测量——EAST范式 | 第22-25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22页 |
4.2 实验假设 | 第2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4.3.1 被试 | 第22页 |
4.3.2 材料 | 第22页 |
4.3.3 程序 | 第22-2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5 研究三:内隐和外显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 第25-28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25页 |
5.2 实验假设 | 第2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5.3.1 被试 | 第25页 |
5.3.2 工具 | 第25-26页 |
5.3.3 程序 | 第26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5.4.1 内隐和外显幸福感的描述统计 | 第26页 |
5.4.2 高低外显幸福感组的内隐幸福感差异分析 | 第26-28页 |
6 讨论 | 第28-32页 |
6.1 内隐幸福感的特点 | 第28-29页 |
6.2 内隐幸福感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 | 第29-32页 |
6.2.1 双重记忆系统 | 第30页 |
6.2.2 双重态度模型 | 第30-31页 |
6.2.3 认知—经验性自我理论 | 第31页 |
6.2.4 双重分离过程的神经机制 | 第31-32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32-3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32页 |
7.2 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32-33页 |
8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附录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1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