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前言 | 第14-17页 |
| 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 2 立题依据 | 第14-15页 |
| 3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 4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 一 研究现状 | 第17-29页 |
| 1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17-29页 |
| 1.1 文献获取与论证 | 第17页 |
| 1.2 国内外三叠纪化石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1.3 研究阶段划分 | 第21-22页 |
| 1.4 主要研究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第22-26页 |
| 1.5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与展望 | 第26-29页 |
| 二 研究设计 | 第29-39页 |
|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9-30页 |
| 1.1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 第30页 |
|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30-32页 |
| 2.1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第32-37页 |
|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第32-33页 |
|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理论 | 第33-37页 |
|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第37-39页 |
| 三 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物种多样性 | 第39-52页 |
| 1 海生爬行类 | 第39-43页 |
| 1.1 鱼龙类 | 第39-40页 |
| 1.2 楯齿龙类 | 第40页 |
| 1.3 始鳍龙类 | 第40-41页 |
| 1.4 海龙类 | 第41-42页 |
| 1.5 原龙类 | 第42页 |
| 1.6 初龙类 | 第42页 |
| 1.7 龙龟类 | 第42-43页 |
| 1.8 原始龟类 | 第43页 |
| 2 鱼类 | 第43-46页 |
| 3 无脊椎动物 | 第46页 |
| 4 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物种多样性特征 | 第46-52页 |
| 4.1 盘县生物群物种多样性特征 | 第46-47页 |
| 4.2 兴义生物群物种多样性特征 | 第47-48页 |
| 4.3 关岭生物群物种多样性特征 | 第48-50页 |
| 4.4 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反应的生态演化过程 | 第50-52页 |
| 四 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物种多样性全球对比分析 | 第52-64页 |
| 1 化石世界遗产地、预备名录遗产地和非遗产地 | 第52-55页 |
| 1.1 化石世界遗产地 | 第52-54页 |
| 1.2 化石预备名录遗产地 | 第54页 |
| 1.3 包含化石价值的非遗产地 | 第54-55页 |
| 2 对比点选择 | 第55-57页 |
| 2.1 世界遗产地的选择 | 第55-56页 |
| 2.2 世界预备名录遗产地的选择 | 第56页 |
| 2.3 包含化石价值的非遗产地 | 第56-57页 |
| 3 对比分析 | 第57-64页 |
| 3.1 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物种多样性对比 | 第57-62页 |
| 3.2 对比分析结论 | 第62-64页 |
| 五 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物种多样性的世界遗产价值 | 第64-68页 |
| 1 盘县生物群物种多样性世界遗产价值 | 第64页 |
| 1.1 物种多样性的贡献 | 第64页 |
| 1.2 生态演化过程的贡献 | 第64页 |
| 2 兴义生物群物种多样性世界遗产价值 | 第64-65页 |
| 2.1 物种多样性的贡献 | 第64-65页 |
| 2.2 生态演化过程的贡献 | 第65页 |
| 3 关岭生物群物种多样性世界遗产价值 | 第65-66页 |
| 3.1 物种多样性的贡献 | 第65-66页 |
| 3.2 生态演化过程的贡献 | 第66页 |
| 4 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物种多样性世界遗产价值 | 第66-68页 |
| 4.1 物种多样性的贡献 | 第66页 |
| 4.2 生态演化过程的贡献 | 第66-68页 |
| 六 结论与讨论 | 第68-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