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8-12页 |
一、中国首次人权争鸣的背景:千古未有之变局 | 第12-16页 |
(一)清末封建主义走到尽头 | 第12-13页 |
(二)欧美诸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 第13-14页 |
(三)西力东渐与闭关锁国 | 第14-15页 |
(四)各阶层知识分子提出的应变之策 | 第15-16页 |
二、观念层面的交锋:人权争鸣的焦点集中于民权观和体用观 | 第16-29页 |
(一)民权观:权利主体是“国”还是“民” | 第16-23页 |
(二)体用观:“中体西用”学说的提出与质疑 | 第23-29页 |
三、制度层面的分歧:双方对待议会制度的不同主张 | 第29-34页 |
(一)张之洞对议会制度的否定 | 第30-32页 |
(二)何启、胡礼垣主张实行议会制度 | 第32-34页 |
四、实施层面的差异:双方在“法治”与“法制”间的定位选择 | 第34-37页 |
(一)何启、胡礼垣提倡以法治国 | 第34-36页 |
(二)张之洞主张在原有法制的基础上“稍变成法” | 第36-37页 |
五、结语:在“新”民与国“旧”间的启示 | 第37-41页 |
(一)张之洞:维护纲常名教,捍卫封建“旧”国权 | 第37-38页 |
(二)何启、胡礼垣:“图新者必先舍旧”,主张“新”民权 | 第38-39页 |
(三)对后世的启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