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缘起、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8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9-11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1 国内外学术著作 | 第11页 |
1.3.2 期刊 | 第11页 |
1.3.3 国内相关硕士论文 | 第11-12页 |
1.3.4 基础性资料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4-18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页 |
2.1.1 祁门王家大屋 | 第14页 |
2.1.2 古民居 | 第14页 |
2.1.3 建筑再利用设计 | 第14页 |
2.2 古民居建筑再利用设计的过程与原则 | 第14-16页 |
2.2.1 再利用设计过程的阶段划分 | 第14-15页 |
2.2.2 古民居再利用设计的原则 | 第15-16页 |
2.3 古民居建筑再利用设计过程中关键问题梳理 | 第16-18页 |
2.3.1 调研与分析阶段 | 第16页 |
2.3.2 设计与转化阶段 | 第16-17页 |
2.3.3 修复与改善阶段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调研与分析 | 第18-38页 |
3.1 祁门县地域特点 | 第18-19页 |
3.2 王家大屋周边情况 | 第19-20页 |
3.3 历史考证 | 第20-22页 |
3.3.1 建筑名考 | 第20-21页 |
3.3.2 建筑年代考 | 第21-22页 |
3.4 特色挖掘 | 第22-25页 |
3.4.1 历史沿革 | 第22-23页 |
3.4.2 改建历程 | 第23-24页 |
3.4.3 建筑特色小结 | 第24-25页 |
3.5 价值判断 | 第25-36页 |
3.5.1 建筑质量 | 第25-28页 |
3.5.2 残损构件编号 | 第28-31页 |
3.5.3 立面损毁状况分析 | 第31-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设计与转化 | 第38-86页 |
4.1 概述 | 第38页 |
4.2 新旧关系 | 第38-42页 |
4.2.1 新旧系统的并置 | 第39-40页 |
4.2.2 新旧系统的嵌套 | 第40页 |
4.2.3 新旧系统的混合 | 第40-41页 |
4.2.4 并置系统、嵌套系统、混合系统的适用范围及优劣势比较 | 第41页 |
4.2.5 并置系统、嵌套系统、混合系统在王家大屋的使用情况分析 | 第41-42页 |
4.3 功能更新 | 第42-74页 |
4.3.1 徽州古民居功能更新中的关键因素梳理 | 第42-46页 |
4.3.2 功能更新中按最终定位进行分类 | 第46-47页 |
4.3.3 功能转化一:民居→私人别墅 | 第47-52页 |
4.3.4 功能转化二:民居→酒店 | 第52-56页 |
4.3.5 功能转化三:民居→会所 | 第56-60页 |
4.3.6 功能转化四:民居→餐饮 | 第60-64页 |
4.3.7 功能转化五:民居→文化 | 第64-68页 |
4.3.9 功能更新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小结 | 第68-74页 |
4.4 意匠表现 | 第74-85页 |
4.4.1 传统民居主要材料分类——以徽州古民居为例 | 第74-75页 |
4.4.2 传统民居结构材料表现手法 | 第75-82页 |
4.4.3 传统民居结构材料表现实验——以王家大屋为例 | 第82-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修复与改善 | 第86-104页 |
5.1 修复改善的目标与操作方式 | 第86页 |
5.2 建筑修缮保护的部位和措施 | 第86-88页 |
5.2.1 残损分析 | 第86-87页 |
5.2.2 分级处理 | 第87-88页 |
5.3 建筑修缮保护措施实施导则 | 第88-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结语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0-11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