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大牛地气田大17井区上古生界砂体精细刻画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序言第11-23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9页
        1.2.1 砂体刻画方法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2 砂体储层建模方法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3 盆地上古生界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4 大牛地气田研究及开发现状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9-20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页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0-21页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第21-23页
        1.5.1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21-22页
        1.5.2 创新点第22-23页
第2章 地质背景第23-34页
    2.1 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第23-25页
        2.1.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第23-24页
        2.1.2 大牛地气田构造特征第24-25页
    2.2 地层划分对比第25-29页
        2.2.1 主要地层划分标志第25-27页
        2.2.2 研究区地层划分、组合关系与分布规律第27页
        2.2.3 研究区地划分与对比第27-29页
    2.3 煤系地层岩性组合特征第29-34页
        2.3.1 含煤地层岩性组合特征第29-32页
        2.3.2 含煤地层岩性组合分布规律第32-34页
第3章 沉积微相精细划分第34-58页
    3.1 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标志第34-40页
        3.1.1 岩石颜色标志第34页
        3.1.2 岩性标志第34-35页
        3.1.3 沉积构造标志第35-36页
        3.1.4 植物化石识别标志第36页
        3.1.5 岩石结构标志第36页
        3.1.6 测井相类型划分第36-40页
        3.1.7 剖面结构标志第40页
    3.2 微相精细划分及各类沉积微相特征第40-45页
        3.2.1 沉积微相划分第40页
        3.2.2 各类沉积微相特征描述第40-45页
    3.3 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第45-51页
        3.3.1 单井沉积微相研究第45-46页
        3.3.2 钻井间沉积微相横向对比第46-51页
    3.4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第51-58页
        3.4.1 太原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第51-52页
        3.4.2 山西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第52-54页
        3.4.3 盒1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第54-58页
第4章 储集砂体成因类型研究第58-66页
    4.1 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划分第58-60页
        4.1.1 岩相组合特征第58-59页
        4.1.2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划分第59-60页
    4.2 不同储集砂体成因类型特征第60-66页
        4.2.1 太原组潮汐砂坝砂体特征第60-62页
        4.2.2 山西组分流河道砂体特征第62-63页
        4.2.3 下石盒子组心滩砂体特征第63-66页
第5章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精细刻画第66-79页
    5.1 太原组砂坝砂体精细刻画第66-69页
        5.1.1 太原组段砂坝砂体物质组成第66-67页
        5.1.2 砂坝主体及砂坝侧翼砂体构型特征第67-68页
        5.1.3 砂坝砂体发育规模第68-69页
    5.2 山西组分流河道砂体精细刻画第69-75页
        5.2.1 分流河道砂体物质组成第69-70页
        5.2.2 主分流河道及次分流河道砂体构型特征第70-72页
        5.2.3 分流河道砂体发育规模第72-75页
    5.3 下石盒子组心滩砂体精细刻画第75-79页
        5.3.1 心滩砂体物质组成第75页
        5.3.2 高能心滩及低能心滩砂体构型特征第75-77页
        5.3.3 下石盒子组心滩砂体发育规模第77-79页
第6章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分布规律及发育模式第79-98页
    6.1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三维地质建模第79-87页
        6.1.1 随机建模原理与方法第79页
        6.1.2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建模思路第79-80页
        6.1.3 地质建模第80-87页
    6.2 重点层位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分布规律第87-94页
        6.2.1 太2段砂坝及砂坝主体砂体时空分部规律第88-90页
        6.2.2 山 1-2 小层分流河道及主分流河道砂体分布规律第90-92页
        6.2.3 盒 1-1 小层心滩及高能心滩砂体分布规律第92-94页
    6.3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发育模式第94-98页
        6.3.1 潮坪砂坝砂体发育识别模式第94-95页
        6.3.2 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发育模式第95-96页
        6.3.3 辫状河心滩砂体发育模式第96-98页
结论第98-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香樟和泽漆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及活性研究
下一篇:群众路线视域下的基层维稳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