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清初士人“逃禅”现象及其对文学之影响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绪论第8-26页
    一、“逃禅”文化脉络及“清初士人逃禅现象”的研讨范围第9-17页
    二、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分析第17-23页
        (一)课题来源第17-18页
        (二)研究现状第18-23页
    三、研究价值及思路第23-26页
        (一)研究价值第23-24页
        (二)研究思路第24-26页
第一章 清初士人逃禅事迹及宗派归属考第26-84页
    临济宗第26-55页
        天童圆悟(南岳下第三十三世)第26-35页
        磬山圆修(南岳下第三十三世)第35-37页
        破山海明(南岳下第三十四世)第37-39页
        三峰法藏(南岳下第三十四世)第39-55页
    曹洞宗第55-74页
        湛然圆澄(青原下宗镜四世)第55-58页
        晦台元镜(青原下宗镜四世)第58-62页
        永觉元贤(青原下宗镜四世)第62页
        无异元来(青原下宗镜四世)第62-74页
    法脉不详第74-84页
        东林、复社成员及其遗裔第74-82页
        剃发为僧(头陀)者名录第82-84页
第二章 清初逃禅风潮的“前因后果”第84-117页
    第一节 故国遗风与清初逃禅第84-95页
        一、参禅角诗第85-90页
        二、儒释驰骤第90-95页
    第二节 新朝时局与清初逃禅第95-117页
        一、结社与逃禅第96-103页
        二、僧诤与逃禅第103-117页
第三章 逃禅文化品格的养成第117-150页
    第一节 清初逃禅的丛林环境与心理契机第117-130页
        一、休戚与共的丛林支持第118-124页
        二、体怨进道的心理契机第124-130页
    第二节 逃禅士人的双重转变第130-150页
        一、“弃儒归释”与身份认同第130-137页
        二、“儒释互摄”的思想重构第137-150页
第四章 逃禅之风与清代文坛第150-187页
    第一节 复古文学思潮与明清文学递嬗—清初逃禅复社士人的文学影响第150-169页
        一、文学复古与逃禅之风第151-155页
        二、复古文学思潮的清初走向第155-169页
    第二节 文学流脉中的忏悔与解脱—由《桃花扇》到《红楼梦》第169-187页
        一、“侯李入道”与清初士人的历史重负第170-175页
        二、“宝玉出家”与明清士人的耽情与忏悔第175-187页
余论:消逝的美德第187-189页
附录A:清初逃禅士人宗派归属简表第189-194页
    临济·双桂第189页
    临济·磬山第189-190页
    临济·天童第190-191页
    临济·三峰第191-192页
    曹洞·湛然圆澄系第192页
    曹洞·晦台元镜系第192-193页
    曹洞·无异元来系第193-194页
附录B:清初僧诤资料简编第194-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19页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第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平衡测试系统的理论研究与仿真测试
下一篇:增强现实环境下汽车发动机装配训练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