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 第15-20页 |
1.3.1 嵌入型负极材料 | 第15-18页 |
1.3.2 转化型负极材料 | 第18-19页 |
1.3.3 合金型负极材料 | 第19-20页 |
1.4 SnO_2基负极材料 | 第20-24页 |
1.4.1 SnO_2基负极材料的储锂机制 | 第21页 |
1.4.2 SnO_2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5 论文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7-37页 |
2.1 材料制备方法简介 | 第27-30页 |
2.1.1 脉冲喷雾蒸发化学气相沉积(PSE-CVD)技术 | 第27页 |
2.1.2 PSE-CVD设备系统 | 第27-28页 |
2.1.3 PSE-CVD制膜过程 | 第28页 |
2.1.4 PSE-CVD特点 | 第28-29页 |
2.1.5 材料制备 | 第29-30页 |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30-32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30-31页 |
2.2.2 实验与表征仪器 | 第31-32页 |
2.3 样品表征方法 | 第32-34页 |
2.3.1 X射线衍射测试(X-Ray Diffraction,XRD) | 第32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 第32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 第32-33页 |
2.3.4 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In-situ TEM) | 第33页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 第33-34页 |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测试(ICP-AES) | 第34页 |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4-37页 |
2.4.1 锂离子电池组装 | 第34-35页 |
2.4.2 充放电测试 | 第35页 |
2.4.3 循环伏安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三维错排结构的SnO_2-M_xO_y(M=Fe、Co和Ni)纳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3.2.1 材料制备 | 第39-40页 |
3.2.2 材料表征 | 第40页 |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致密纳米复合负极材料中的空间限域嵌锂脱锂反应的实现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1-75页 |
4.1 引言 | 第51-5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4.2.1 材料制备 | 第53-54页 |
4.2.2 材料表征 | 第54页 |
4.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高倍率性能的Ni/SnO_2纳米颗粒团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75-89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5.2.1 材料制备 | 第76-77页 |
5.2.2 材料表征 | 第77页 |
5.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7-7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通过控制电压窗口获得高性能SnO_2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89-111页 |
6.1 引言 | 第89-9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90-92页 |
6.2.1 材料制备 | 第90-91页 |
6.2.2 材料表征 | 第91页 |
6.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91-9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7.1 结论 | 第111-113页 |
7.2 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个人简介 | 第135-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