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言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一、理论背景 | 第10页 |
二、实践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第14-16页 |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基本思路 | 第16页 |
二、创新性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技术创新的破坏性思想 | 第18-34页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破坏性的直接表现 | 第18-23页 |
一、技术创新对旧的劳动方式的破坏 | 第18-20页 |
二、机器对工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破坏 | 第20-21页 |
三、机器使工人的劳动力贬值,造成工人的失业和贫穷 | 第21-22页 |
四、机器的自主性和工人丧失主体性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技术创新破坏性的间接表现 | 第23-28页 |
一、对自然生态的异化 | 第23-25页 |
二、对人的异化 | 第25-27页 |
三、对社会的异化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技术创新破坏性的转化 | 第28-34页 |
一、技术创新的破坏性包含着转化的一面 | 第29-31页 |
二、技术创新的破坏性转化的方式 | 第31-34页 |
第二章 熊彼特技术创新的破坏性思想 | 第34-50页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破坏性的性质 | 第34-36页 |
一、消极的破坏特性 | 第34-35页 |
二、积极的创造特性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技术创新过程的破坏性 | 第36-41页 |
一、技术创新破坏了经济的循环流转状态 | 第36-37页 |
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阻碍 | 第37-39页 |
三、企业家的贡献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技术创新浪潮的破坏性和经济周期 | 第41-44页 |
一、繁荣和对经济平衡状态的破坏 | 第41-42页 |
二、经济危机及其作用 | 第42-43页 |
三、对经济周期的分析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建制化对资本主义的破坏 | 第44-50页 |
一、企业家职能的消失 | 第45-46页 |
二、对资本主义自身的破坏 | 第46-48页 |
三、关于社会主义蓝图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和熊彼特技术创新破坏性思想的比较分析 | 第50-65页 |
第一节 相似之处 | 第50-58页 |
一、技术创新的破坏性包含着积极的一面 | 第50-52页 |
二、技术创新的破坏性和技术创新浪潮的关系 | 第52-54页 |
三、技术创新的破坏性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 | 第54-56页 |
四、技术创新破坏性的消除与资本主义的毁灭 | 第56-58页 |
第二节 相异之处 | 第58-65页 |
一、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技术创新的破坏性 | 第58-59页 |
二、技术创新对工人的破坏 | 第59-61页 |
三、周期性经济危机和技术创新破坏性产生的原因 | 第61-63页 |
四、技术创新破坏资本主义的方式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