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乙型肝炎 | 第11-14页 |
1.1.1 乙型肝炎流行现状 | 第11-12页 |
1.1.2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 第12-14页 |
1.2 核酸适体 | 第14-22页 |
1.2.1 核酸适体的性质及应用 | 第14-19页 |
1.2.2 核酸适体的筛选 | 第19-22页 |
1.3 核酸适体传感器 | 第22-25页 |
1.3.1 结合荧光的核酸适体传感器 | 第22-24页 |
1.3.2 结合金纳米颗粒的核酸适体传感器 | 第24-25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5页 |
1.5 参考文献 | 第25-31页 |
第二章 HBeAg特异性DNA适体的筛选和分析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2.2.3 材料准备 | 第34-35页 |
2.2.4 四氧化三铁磁珠修饰HBeAg蛋白 | 第35页 |
2.2.5 以羧基化磁珠为介质的SELEX筛选法 | 第35-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2.3.1 不对称PCR体系优化 | 第36-39页 |
2.3.2 SELEX筛选结果 | 第39-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核酸适体荧光法检测HBeAg | 第45-55页 |
3.1 引言 | 第45-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3.2.3 F-DNA和D-DNA结合条件的优化 | 第47-48页 |
3.2.4 核酸适体荧光-猝灭体系检测HBeAg的范围 | 第48页 |
3.2.5 核酸适体荧光-猝灭体系检测HBeAg的特异性实验 | 第48页 |
3.2.6 核酸适体荧光-猝灭体系检测HBeAg条件优化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3.3.1 F-DNA和D-DNA结合条件的优化 | 第49页 |
3.3.2 适体-荧光猝灭体系对HBeAg蛋白的检测范围 | 第49-50页 |
3.3.3 HBeAg蛋白与适体结合的特异性检测 | 第50-51页 |
3.3.4 核酸适体荧光-猝灭体系检测HBeAg条件优化 | 第51-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核酸适体结合金纳米检测HBeAg蛋白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4.2.3 金纳米的制备 | 第57-58页 |
4.2.4 金纳米和核酸适体结合条件的优化 | 第58页 |
4.2.5 核酸适体结合金纳米检测HBeAg蛋白条件的优化 | 第58-59页 |
4.2.6 核酸适体结合金纳米检测HBeAg蛋白的特异性实验 | 第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3页 |
4.3.1 金纳米颗粒表征 | 第59-60页 |
4.3.2 金纳米和核酸适体结合条件的优化 | 第60-61页 |
4.3.3 核酸适体结合金纳米检测HBeAg蛋白的条件优化 | 第61-63页 |
4.3.4 核酸适体结合金纳米检测HBeAg蛋白的特异性实验 | 第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1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67-68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8页 |
5.3 今后工作 | 第68-7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