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2页 |
1.1 枝角类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1.1 枝角类——生态学研究模式生物 | 第16-18页 |
1.1.2 枝角类的生态学功能 | 第18-20页 |
1.1.3 温度升高对枝角类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 蓝藻水华 | 第21-25页 |
1.2.1 富营养化和高温是形成蓝藻水华的必要条件 | 第22-23页 |
1.2.2 蓝藻水华基因型组成研究 | 第23页 |
1.2.3 水华微囊藻对枝角类的影响 | 第23-25页 |
1.3 枝角类的快速适应研究 | 第25-28页 |
1.3.1 猎物——反捕食特性 | 第25页 |
1.3.2 宿主-寄主共进化 | 第25-26页 |
1.3.3 捕食者——对蓝藻的牧食适应 | 第26-2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 | 第28-3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3 研究框架图 | 第29页 |
1.4.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42页 |
第2章 大型溞亲代牧食无毒微囊藻对子代耐受有毒微囊藻胁迫的影响 | 第42-58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2.2.1 枝角类的培养 | 第43-44页 |
2.2.2 藻类的培养 | 第44-45页 |
2.2.3 藻毒素合成基因鉴定及藻毒素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2.2.4 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2.3 结果 | 第48-50页 |
2.3.1 PCR扩增法和HPLC进行产毒能力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 第48-49页 |
2.3.2 子代(F_1)生活史特征描述 | 第49-50页 |
2.3.3 AH克隆子代(F_1)抗氧化酶活性及个体代谢率描述 | 第50页 |
2.4 讨论 | 第50-53页 |
2.5 结论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第3章 两种个体大小不同的枝角类亲代不同温度经历对子代耐受有毒微囊藻胁迫的影响 | 第58-75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3.2.1 枝角类的培养 | 第59页 |
3.2.2 藻类的培养 | 第59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59-61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3.3 结果 | 第62-68页 |
3.3.1 温度对亲代(F_0)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2 亲代的温度影响子代(F_1)对铜绿微囊藻胁迫响应 | 第63-68页 |
3.4 讨论 | 第68-70页 |
3.5 结论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第4章 大型溞精氨酸激酶基因克隆及其在耐受产毒微囊藻胁迫的作用 | 第75-98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6-85页 |
4.2.1 枝角类的培养 | 第76页 |
4.2.2 藻类的培养 | 第76页 |
4.2.3 实验仪器、试剂 | 第76-77页 |
4.2.4 D.magna RNA提取(优化的TRIzol法) | 第77页 |
4.2.5 RNA质量、浓度的确定 | 第77-78页 |
4.2.6 cDNA反转录合成 | 第78-79页 |
4.2.7 目的基因保守序列的获得 | 第79-80页 |
4.2.8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扩增基因全长 | 第80-82页 |
4.2.9 序列特性分析 | 第82-83页 |
4.2.10 产毒微囊藻对D.magna胁迫的处理 | 第83-84页 |
4.2.11 子代D.magna对产毒微囊藻抗性的诱导 | 第84页 |
4.2.12 Dm-AK基因表达 | 第84-85页 |
4.2.13 ATP含量的测定 | 第85页 |
4.2.14 数据分析 | 第85页 |
4.3 结果 | 第85-91页 |
4.3.1 Dm-AK cDNA序列分析 | 第85页 |
4.3.2 Dm-AK氨基酸(AA)序列特性分析 | 第85-86页 |
4.3.3 Dm-AK进化树分析 | 第86页 |
4.3.4 AK蛋白三级结构比较 | 第86-91页 |
4.3.5 产毒铜绿微囊藻诱导的Dm-AK和ATP含量变化 | 第91页 |
4.4 讨论 | 第91-93页 |
4.5 结论 | 第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第5章 大型溞delta分型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克隆及其对微囊藻胁迫的响应 | 第98-120页 |
5.1 引言 | 第98-99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99-105页 |
5.2.1 枝角类的培养 | 第99页 |
5.2.2 藻类的培养 | 第99-100页 |
5.2.3 实验仪器、试剂 | 第100页 |
5.2.4 D.magna RNA提取(优化的Trizo法) | 第100页 |
5.2.5 RNA质量、浓度的确定 | 第100页 |
5.2.6 cDNA反转录合成 | 第100页 |
5.2.7 目的基因保守序列的获得 | 第100页 |
5.2.8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扩增基因全长 | 第100页 |
5.2.9 序列特性分析 | 第100页 |
5.2.10 Dm-dGST蛋白原核表达 | 第100-104页 |
5.2.11 Dm-dGST蛋白浓度、活性的测定 | 第104页 |
5.2.12 Dm-dGST在不同温度、pH、变性剂下的活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5.2.13 不同胁迫下Dm-dGST基因表达检测 | 第105页 |
5.2.14 数据分析 | 第105页 |
5.3 结果 | 第105-112页 |
5.3.1 Dm-dGST全长的扩增 | 第105-106页 |
5.3.2 Dm-dGST氨基酸(AA)序列保守功能域分析 | 第106-108页 |
5.3.3 Dm-dGST进化树分析 | 第108-109页 |
5.3.4 Dm-dGST蛋白三级结构构建 | 第109页 |
5.3.5 Dm-dGST蛋白体外原核表达 | 第109-110页 |
5.3.6 不同胁迫下Dm-dGST基因表达检测 | 第110-112页 |
5.4 讨论 | 第112-114页 |
5.5 结论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0页 |
第6章 基于iTRAQ技术揭示微囊藻对大型溞蛋白组的影响 | 第120-151页 |
6.1 引言 | 第120-121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121-126页 |
6.2.1 枝角类的培养 | 第121页 |
6.2.2 藻类的培养 | 第121页 |
6.2.3 主要器材及设备 | 第121-122页 |
6.2.4 主要试剂 | 第122页 |
6.2.5 慢性饮食暴露 | 第122页 |
6.2.6 大型溞总蛋白的提取 | 第122-123页 |
6.2.7 iTRAQ实验 | 第123-124页 |
6.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24-126页 |
6.2.9 数据分析 | 第126页 |
6.3 结果 | 第126-144页 |
6.3.1 个体生长率(BGR)的变化 | 第126页 |
6.3.2 总蛋白浓度测定及电泳检测 | 第126-127页 |
6.3.3 蛋白鉴定结果分析 | 第127-144页 |
6.4 讨论 | 第144-147页 |
6.5 结论 | 第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1页 |
第7章 两种克隆系拟同形溞耐受产毒微囊藻的差异及其转录组水平机制 | 第151-174页 |
7.1 引言 | 第151-152页 |
7.2 材料和方法 | 第152-156页 |
7.2.1 枝角类的培养 | 第152页 |
7.2.2 藻类的培养 | 第152页 |
7.2.3 七天慢性饮食暴露 | 第152-153页 |
7.2.4 D.similoides总RNA的提取 | 第153页 |
7.2.5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第153-154页 |
7.2.6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的统计、质控、去杂处理和序列的拼接 | 第154页 |
7.2.7 拼接结果的注释 | 第154页 |
7.2.8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154-155页 |
7.2.9 COG分类 | 第155页 |
7.2.10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155页 |
7.2.11 Gene Ontology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155-156页 |
7.2.12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156页 |
7.2.13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 | 第156页 |
7.3 结果 | 第156-168页 |
7.3.1 产毒微囊藻胁迫下Clone LM和Clone LS个体生长率(BGR) | 第156-157页 |
7.3.2 Clone LM和Clone LS对产毒微囊藻胁迫响应的RNA-seq | 第157-168页 |
7.4 讨论 | 第168-170页 |
7.5 小结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4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4-17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资助及奖励 | 第177-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