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1-22页 |
2.1 自我概念概述 | 第11页 |
2.2 学业自我概念概述 | 第11-12页 |
2.3 大鱼小池效应概述 | 第12-19页 |
2.3.1 大鱼小池效应的提出 | 第12-15页 |
2.3.2 大鱼小池效应的相关实证研究 | 第15-19页 |
2.4 问题提出 | 第19-21页 |
2.4.1 加强大鱼小池效应的外部效度研究 | 第19-20页 |
2.4.2 加强大鱼小池效应的跨文化研究 | 第20-21页 |
2.5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5.1 对促进我国青少年学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第21页 |
2.5.2 有助于在我国大陆教育体制下探索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 第21-22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2-2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3.3.1 横向调查测试对象 | 第22页 |
3.3.2 纵向追踪调查测试对象 | 第22-23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3.4.1 学业自我概念量表 | 第23页 |
3.4.2 学业成绩 | 第23页 |
3.4.3 学业平均成绩 | 第23-24页 |
3.5 研究流程 | 第24-25页 |
4 研究一 大鱼小池效应的横向调查研究 | 第25-38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4.2.3 研究程序 | 第26-27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4.3.1 重点班级和普通班级的描述性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4.3.2 大鱼小池效应的验证 | 第28-37页 |
4.4 小结 | 第37-38页 |
5 研究二 大鱼小池效应的稳定性研究 | 第38-43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38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8-39页 |
5.2.3 研究程序 | 第39页 |
5.2.4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5.3.1 三次测试重点班级和普通班级的描述性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5.3.2 大鱼小池效应检验结果 | 第41-42页 |
5.4 小结 | 第42-43页 |
6 讨论 | 第43-49页 |
6.1 重点班级和普通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业自我概念的差异 | 第43-44页 |
6.2 初中生班级中存在的大鱼小池效应 | 第44页 |
6.3 大鱼小池效应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研究 | 第44-45页 |
6.4 本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6.5 本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 第46-47页 |
6.5.1 对学校能力分组的启示和建议 | 第46页 |
6.5.2 对家长和青少年择校的启示和建议 | 第46-47页 |
6.6 使用大鱼小池效应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47-49页 |
7 总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