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概述 | 第15-24页 |
2.1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概念 | 第15页 |
2.2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内容 | 第15-23页 |
2.2.1 巡按职责 | 第15-17页 |
2.2.2 御史选派 | 第17-19页 |
2.2.3 御前点差 | 第19页 |
2.2.4 出巡事宜 | 第19-20页 |
2.2.5 回道考察 | 第20页 |
2.2.6 巡按升黜 | 第20-23页 |
2.3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特点 | 第23-24页 |
2.3.1 明代巡按御史位卑权重 | 第23页 |
2.3.2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极其严密和完备 | 第23页 |
2.3.3 在地方形成了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系 | 第23-24页 |
第3章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缘起与演变 | 第24-32页 |
3.1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缘起 | 第24-28页 |
3.1.1 社会背景 | 第24-25页 |
3.1.2 制度继承 | 第25-27页 |
3.1.3 功能定位 | 第27-28页 |
3.2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演变 | 第28-32页 |
3.2.1 巡按御史制度的创立 | 第28-29页 |
3.2.2 巡按御史制度的完善 | 第29-30页 |
3.2.3 巡按御史制度的废弛 | 第30-32页 |
第4章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评价 | 第32-35页 |
4.1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对地方政治的积极作用 | 第32-33页 |
4.1.1 整顿地方吏治,促进地方发展 | 第32页 |
4.1.2 巩固中央集权,维护民族国家统一 | 第32-33页 |
4.1.3 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 第33页 |
4.2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存在的弊端 | 第33-35页 |
4.2.1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是依附于皇权的,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 第33-34页 |
4.2.2 监察权和行政权不分离,为巡按御史贪污腐败提供了便利 | 第34页 |
4.2.3 巡按御史权力太大,监督缺失 | 第34页 |
4.2.4 官僚内部关系网重重,官官相护,保护腐败 | 第34-35页 |
第5章 明代巡按御史制度对当前监察工作的启示 | 第35-41页 |
5.1 完善监察法律法规,为监察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 第36-37页 |
5.2 建立完善的监察体制,增强监察机关的相对独立性 | 第37-38页 |
5.3 加强对监察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监察队伍建设 | 第38-39页 |
5.4 形成外部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