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 1.2 气体燃料燃烧NO_x生成机理 | 第10-13页 |
| 1.2.1 热力型NO_x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 1.2.2 快速型NO_x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 1.2.3 以N_2O为中间体的NO形成机理 | 第13页 |
| 1.2.4 以NNH为中间体的NO形成机理 | 第13页 |
| 1.3 气体燃料燃烧N_Ox的减排措施 | 第13-15页 |
| 1.3.1 尾气净化技术 | 第14页 |
| 1.3.2 低NO_x燃烧技术 | 第14-15页 |
| 1.4 合成气燃烧理论 | 第15-18页 |
| 1.4.1 合成气燃烧机理 | 第15-17页 |
| 1.4.2 合成气稀释低NO_x燃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5 本文结构 | 第18-20页 |
| 第2章 实验设备与研究方法 | 第20-32页 |
| 2.1 合成气/空气同向轴对称扩散燃烧实验装置 | 第20-26页 |
| 2.1.1 供气系统 | 第22页 |
| 2.1.2 燃烧系统 | 第22-23页 |
| 2.1.3 烟气分析系统 | 第23-25页 |
| 2.1.4 警报系统 | 第25-26页 |
| 2.2 实验内容与方案 | 第26-28页 |
| 2.2.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2.2.2 研究方案 | 第26-28页 |
| 2.3 试验数据及处理 | 第28-31页 |
| 2.3.1 理论空气量与实际空气量 | 第29页 |
| 2.3.2 理论烟气量与实际烟气量 | 第29-30页 |
| 2.3.3 尾气评价指标 | 第30-3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H_2/CO比和稀释剂添加位置的影响 | 第32-48页 |
| 3.1 合成气/空气层流扩散燃烧火焰形态 | 第32-34页 |
| 3.2 H_2/CO比和稀释剂添加位置对NO排放量的影响 | 第34-40页 |
| 3.2.1 CO_2稀释下H_2/CO比和稀释剂添加位置对NO排放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 3.2.2 Ar稀释下H_2/CO比和稀释剂添加位置对NO排放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 3.2.3 N_2稀释下H_2/CO比和稀释剂添加位置对NO排放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3 H_2/CO比和稀释剂添加位置对CO排放量的影响 | 第40-47页 |
| 3.3.1 CO_2稀释下H_2/CO比和稀释剂添加位置对CO排放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 3.3.2 Ar稀释下H_2/CO比和稀释剂添加位置对CO排放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 3.3.3 N_2稀释下H_2/CO比和稀释剂添加位置对CO排放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稀释比的影响 | 第48-62页 |
| 4.1 稀释比对NO排放的影响 | 第48-55页 |
| 4.1.1 CO_2稀释下稀释比对NO排放量的影响 | 第48-51页 |
| 4.1.2 Ar稀释下稀释比对NO排放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 4.1.3 N_2稀释下稀释比对NO排放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 4.2 稀释比对CO排放的影响 | 第55-60页 |
| 4.2.1 CO_2稀释下稀释比对CO排放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 4.2.2 Ar稀释下稀释比对CO排放量的影响 | 第56-59页 |
| 4.2.3 N_2稀释下稀释比对CO排放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5章 稀释剂种类的影响 | 第62-72页 |
| 5.1 稀释剂种类对NO排放的影响 | 第62-67页 |
| 5.2 稀释剂种类对CO排放的影响 | 第67-70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