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基督教论文--对基督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乡土生活中的基督信仰--基于一个山东沿海村庄的田野调查

摘要第12-19页
ABSTRACT第19-25页
第—章 绪论第26-62页
    1.1 研究缘起第26-29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29-35页
    1.3 研究综述第35-55页
        1.3.1 世俗化理论第35-38页
        1.3.2 宗教市场理论第38-43页
        1.3.3 宗教生态论第43-46页
        1.3.4 中国基督教的实证研究第46-55页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立场第55-59页
        1.4.1 研究方法第55-57页
        1.4.2 研究立场第57-59页
    1.5 文章结构第59-62页
第二章 背景介绍:北头村的概况和基督教的传入第62-89页
    2.1 北头村的概况第62-76页
        2.1.1 历史沿革第62-65页
        2.1.2 相对稳定的生态结构第65-70页
        2.1.3 农民的生活状况第70-72页
        2.1.4 村落的空间结构第72-75页
        2.1.5 小结第75-76页
    2.2 当地基督教的变迁史第76-89页
        2.2.1 烟台地区的基督教变迁史第77-82页
        2.2.2 北头村基督教的初传与兴起第82-85页
        2.2.3 小结第85-89页
第三章 “因病信教”的深描第89-117页
    3.1 核心概念:归信和深描第91-95页
        3.1.1 归信的界定第91-93页
        3.1.2 深描的说明第93-95页
    3.2 归信的过程第95-104页
        3.2.1 归信的契机:大病第95-98页
        3.2.2 归信机制:从“替代性治疗”到“神的拣选”第98-104页
    3.3 归信契机的深描第104-111页
        3.3.1 疾病与家庭:多学科的分析视角第104-108页
        3.3.2 因病信教与家庭的存续第108-111页
    3.4 教会与家庭生活的对立与统—第111-114页
    3.5 小结第114-117页
第四章 以核心家庭为中心的生活逻辑第117-152页
    4.1 农民的生活第117-120页
    4.2 家庭、家族主义和个体化第120-122页
        4.2.1 家庭第120-121页
        4.2.2 家族主义第121-122页
        4.2.3 个体化第122页
    4.3 概念定义:核心家庭与生活逻辑第122-124页
        4.3.1 核心家庭第122-123页
        4.3.2 生活逻辑第123-124页
    4.4 家庭成员关系的再生产第124-133页
        4.4.1 分家的实践第126-128页
        4.4.2 夫妻关系第128-132页
        4.4.3 小结第132-133页
    4.5 家庭人情关系的再生产第133-141页
        4.5.1 亲属网络第134-137页
        4.5.2 熟人关系第137-139页
        4.5.3 小结第139-141页
    4.6 家庭经济的再生产第141-149页
        4.6.1 辛勤的劳作第142-145页
        4.6.2 节俭的习惯第145-148页
        4.6.3 小结第148-149页
    4.7 小结第149-152页
第五章 基督教的家庭观:神学的变奏第152-196页
    5.1 奥古斯丁的婚姻家庭观第153-166页
        5.1.1 奥古斯丁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与发展第153-156页
        5.1.2 婚姻的益处与圣洁的童贞第156-162页
        5.1.3 家庭:爱的秩序第162-165页
        5.1.4 小结第165-166页
    5.2 马丁·路德的婚姻家庭观第166-180页
        5.2.1 马丁·路德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与发展第166-169页
        5.2.2 论性爱、驳“婚姻圣礼论”和“神职独身论”第169-174页
        5.2.3 家庭秩序中的天职观第174-178页
        5.2.4 小结第178-180页
    5.3 乡村基督徒的家庭观第180-192页
        5.3.1 讲道:在家庭中践行基督的爱第180-187页
        5.3.2 信徒个人的家庭观:家庭重于信仰第187-192页
    5.4 小结第192-196页
第六章 宗教相遇:基督教与民俗宗教第196-236页
    6.1 “文明冲突论”与“宗教生态论”第197-202页
        6.1.1 文明冲突论第198-200页
        6.1.2 宗教生态论第200-202页
    6.2 祖先崇拜第202-210页
        6.2.1 传统祠堂的宗教性与宗族性第202-204页
        6.2.2 祠堂修缮第204-206页
        6.2.3 外联性社会资本的拓展第206-208页
        6.2.4 祠堂宗教性的抽离第208-210页
    6.3 海神崇拜第210-219页
        6.3.1 海神与河神第211-212页
        6.3.2 祭海仪式第212-215页
        6.3.3 海神崇拜的特征第215-219页
    6.4 信仰的融贯第219-232页
        6.4.1 信仰的张力:“宗教绝对主义”的进入路径第220-223页
        6.4.2 信仰的共存:“文化相对主义”的进入路径第223-232页
    6.5 小结第232-236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236-264页
附录第264-267页
参考文献第267-281页
致谢第281-2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85-286页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第286-28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87页

论文共2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知”与“圣人”:古代犹太教与儒学比较研究
下一篇:缸盖新材料AlSi9Cu1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