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钢的组织与性能论文

Fe-Cu-Ni-Al-Mn钢中强化相复合析出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4页
    1.1 析出强化第13-15页
    1.2 富Cu相的析出强化第15-18页
    1.3 Mn对富Cu相析出的影响第18-20页
    1.4 NiAl相的析出强化第20-23页
    1.5 钢中NiAl相和富Cu相的复合析出第23-29页
    1.6 两相区的析出特点第29-32页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2页
        1.7.2 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第34-39页
    2.1 实验样品的制备第34-35页
        2.1.1 实验材料第34页
        2.1.2 实验样品的热处理方式第34-35页
    2.2 实验测试方法第35-39页
        2.2.1 力学性能测试第35页
        2.2.2 金相组织测试第35页
        2.2.3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第35-36页
        2.2.4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第36-39页
第三章 Mn影响钢中富Cu相析出的规律和机理第39-67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Mn对含Cu钢析出强化的影响第39-41页
    3.3 450℃等温时效Mn对富Cu相析出的影响第41-48页
        3.3.1 Mn对富Cu相析出规律的影响第41-44页
        3.3.2 Mn对Cu原子在富Cu相和基体中分配的影响第44-46页
        3.3.3 Mn的分布特征第46-48页
    3.4 500 ℃等温时效Mn对富Cu相析出的影响第48-59页
        3.4.1 Mn对富Cu相析出规律的影响第48-52页
        3.4.2 Mn对Cu原子在富Cu相和基体中分配的影响第52-54页
        3.4.3 Mn的分布特征第54-59页
    3.5 富Cu相的时效析出机制第59-66页
        3.5.1 时效温度对富Cu相析出的影响第59页
        3.5.2 富Cu相的析出强化机制第59-63页
        3.5.3 Mn对富Cu相析出的影响机理第63-66页
    3.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NiAl相影响钢中富Cu相析出的规律和机理第67-85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Ni、Al元素添加对含Cu钢析出强化的影响第67-68页
    4.3 NiAl相影响富Cu相析出的规律第68-71页
    4.4 NiAl相影响富Cu相析出的机理第71-82页
        4.4.1 富Cu相和NiAl相的析出次序第71-73页
        4.4.2 富Cu相和NiAl相的分布特征第73-74页
        4.4.3 富Cu相和NiAl相的析出关系第74-78页
        4.4.4 富Cu相和NiAl相复合析出强化第78-82页
    4.5 富Cu相和NiAl相的协同效应第82-84页
    4.6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Fe-Cu-Ni-Al-Mn钢析出强化规律和机理第85-104页
    5.1 引言第85页
    5.2 Fe-Cu-Ni-Al-Mn钢析出强化特点第85-87页
    5.3 显微分析第87-95页
        5.3.1 TEM观察第87页
        5.3.2 APT分析第87-92页
        5.3.3 析出相和基体中溶质原子的分布第92-95页
    5.4 富Cu相和Ni(Al,Mn)相中溶质原子的迁移过程第95-97页
        5.4.1 Ni(Al,Mn)相中溶质原子的迁移第96页
        5.4.2 富Cu相中溶质原子的迁移第96-97页
    5.5 Fe-Cu-Ni-Al-Mn钢中析出相的析出动力学第97-102页
        5.5.1 形核第98-99页
        5.5.2 长大第99-100页
        5.5.3 粗化第100-102页
    5.6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钢中两相区富Cu相和Ni(Al,Mn)相的析出特征第104-116页
    6.1 引言第104页
    6.2 两相区的表征第104-107页
    6.3 两相区界面处位错的表征第107-108页
    6.4 两相区析出相的析出特点第108-115页
    6.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16-119页
    7.1 主要结论第116-117页
    7.2 创新点第117-118页
    7.3 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9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29-130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居民感知的恩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一篇:烟台市张裕卡斯特酒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