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释题 | 第10-14页 |
1.1.1 从材料和技术视点对建筑进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2 关于材料语言的思考 | 第11-14页 |
1.1.3 材料处理方式与其语言表达间的联系 | 第14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2.1 钢铁材料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14-16页 |
1.2.2 钢铁材料受腐蚀的危害及耐候处理方式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框架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组织框架 | 第20-21页 |
2 钢铁材料的腐蚀问题与耐候性处理方式 | 第21-36页 |
2.1 钢铁材料的腐蚀 | 第21-22页 |
2.2 钢铁材料腐蚀的防止——关于耐候性处理方式的研究 | 第22-34页 |
2.2.1 保护膜法 | 第22-27页 |
2.2.2 合金化法 | 第27-34页 |
2.2.3 电化学保护法 | 第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耐候性处理工艺及其产品带来的材料语素变化 | 第36-59页 |
3.1 氟碳涂料 | 第36-42页 |
3.1.1 氟碳喷涂工艺 | 第37-40页 |
3.1.2 氟碳喷涂对钢材材料语素的改变 | 第40-42页 |
3.2 不锈耐酸钢 | 第42-51页 |
3.2.1 表面本白化处理(哑光处理技术) | 第43-45页 |
3.2.2 不锈钢着色处理技术 | 第45-47页 |
3.2.3 不锈钢网纹加工 | 第47-48页 |
3.2.4 不锈钢锈蚀加工 | 第48页 |
3.2.5 不锈钢制品的形状和尺寸 | 第48-51页 |
3.3 耐候钢 | 第51-57页 |
3.3.1 耐候钢的裸装使用 | 第52-53页 |
3.3.2 耐候钢的涂装使用 | 第53-54页 |
3.3.3 耐候钢的表面稳定化处理技术 | 第54-56页 |
3.3.4 耐候钢制品的形状和尺寸 | 第56-57页 |
3.4 耐候性钢材的成型工艺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4 耐候性钢铁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材料语汇、语句与语境 | 第59-98页 |
4.1 丰富的耐候性钢材料组合之美——材料语汇 | 第59-75页 |
4.1.1 耐候性处理技术与材料搭配——统一与对比之美 | 第59-66页 |
4.1.2 耐候性处理技术与自然元素——叠加之美 | 第66-69页 |
4.1.3 耐候性处理技术与连接方式——连接之美 | 第69-75页 |
4.2 丰富的耐候性钢材结构造型之美——材料语句 | 第75-88页 |
4.2.1 “形是力的图解”——以耐候性钢材搭建的建筑骨架 | 第75-80页 |
4.2.2 “内外空间的界面”——以耐候性钢材搭建的建筑表皮 | 第80-86页 |
4.2.3 “细部之美”——以耐候性钢材搭建建筑局部构件 | 第86-88页 |
4.3 丰富的耐候性钢材建筑文化与情感表达——材料语境 | 第88-97页 |
4.3.1 耐候性钢材对工业技术美学情感的表达——巴哈拉斯机场航站楼 | 第88-90页 |
4.3.2 耐候性钢材对自然生态文化的表达——沃勒恩高中公共空间设计 | 第90-93页 |
4.3.3 耐候性钢材对传统建筑形象的表达——苏州博物馆新馆 | 第93-95页 |
4.3.4 耐候性钢材对传统建筑意境的表达——加里文化中心 | 第95-96页 |
4.3.5 耐候性钢材对时代感的表达——西班牙传统建筑改造 | 第96-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5 耐候性钢铁材料在建筑中语言表达的语法总结 | 第98-104页 |
5.1 耐候性处理技术的选择与实际项目需求相吻合 | 第98-100页 |
5.1.1 耐候性处理技术与经济要素相吻合 | 第98-99页 |
5.1.2 耐候性处理技术与环境要素相吻合 | 第99页 |
5.1.3 耐候性处理技术与功能要素相吻合 | 第99-100页 |
5.2 耐候性处理技术与建造方式相契合 | 第100-101页 |
5.3 耐候性处理技术与建筑美学艺术相契合 | 第101-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结语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