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核反应堆工程论文--反应堆设计、建造、安装、实验与测量论文--实验与测量论文--中子通量的测量论文

ITER中子通量探测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6-22页
    1.1 磁约束聚变介绍第16-17页
    1.2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第17-20页
        1.2.1 ITER计划概述第17-18页
        1.2.2 我国参与ITER计划的意义第18页
        1.2.3 ITER计划的工程目标第18页
        1.2.4 ITER装置简介第18-20页
    参考文献第20-22页
第2章 中子通量探测系统设计第22-36页
    2.1 项目背景第22页
    2.2 ITER中子通量探测的目标第22-23页
    2.3 中子通量探测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23-30页
        2.3.1 中子通量探测原理第23-24页
        2.3.2 中子通量探测系统的一般结构第24-25页
        2.3.3 前端探测器部分第25-26页
        2.3.4 后端电子学系统部分第26-30页
    2.4 ITER中子通量探测的初步分析第30-32页
        2.4.1 探测器的初步分析第31页
        2.4.2 中子通量探测电子学系统的初步分析第31-32页
    2.5 ITER中子通量探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第32-35页
        2.5.1 裂变电离室简介第32-33页
        2.5.2 前置放大器的配置第33页
        2.5.3 中子通量探测主电子学系统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36页
第3章 前置放大器设计第36-48页
    3.1 前置放大器分类第36页
    3.2 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第36-39页
        3.2.1 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第37-38页
        3.2.2 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的实物图第38页
        3.2.3 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的优点和问题第38-39页
    3.3 电流型前置放大器设计第39-46页
        3.3.1 实现电流灵敏前置放大器的几种方法第39-41页
        3.3.2 设计难点分析第41页
        3.3.3 预期技术指标第41-42页
        3.3.4 设计方案第42页
        3.3.5 Pspice仿真结果第42-43页
        3.3.6 电路原理图、PCB图与实物图第43-45页
        3.3.7 电流型前放大器自激振荡问题及解决方案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第4章 基线恢复器设计第48-54页
    4.1 设计高速基线恢复器的必要性第48页
    4.2 关键问题第48-49页
    4.3 预期技术指标第49页
    4.4 高速基线恢复器的原理设计第49-50页
    4.5 电路仿真第50-51页
    4.6 基线恢复器电路原理图、PCB图及实物图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第5章 n-脉冲甄别器设计第54-70页
    5.1 关键问题第54-55页
    5.2 n-γ脉冲甄别器的预期技术指标第55页
    5.3 设计方案第55-62页
        5.3.1 主放大器第57-58页
        5.3.2 恒比定时器第58页
        5.3.3 噪声甄别第58-59页
        5.3.4 幅度甄别第59页
        5.3.5 CPLD符合及整形第59-62页
        5.3.6 电源第62页
    5.4 电路仿真第62-64页
    5.5 CPLD仿真第64-67页
    5.6 n-γ脉冲甄别器电路原理图、PCB图及实物图(见附录1)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第6章 Campbell积分器设计第70-78页
    6.1 Campbell定理简述第70-71页
    6.2 关键问题第71页
    6.3 预期技术指标第71-72页
    6.4 Campbell积分器原理设计第72-77页
        6.4.1 第一阶段Campbell积分实验板设计第72-74页
        6.4.2 第二阶段自动增益调节Campbell积分器研制第74页
        6.4.3 自动增益调节原理第74-75页
        6.4.4 自动增益调节的电路实现第75页
        6.4.5 放大器自动增益调节的电路实现第75-77页
        6.4.6 积分器自动增益调节的电路实现第77页
    6.5 自动增益调节Campbell积分器原理图、PCB图及实物图(见附录2)第77页
    参考文献第77-78页
第7章 分时数据获取系统设计第78-84页
    7.1 功能需求第78-79页
    7.2 关键问题分析第79页
    7.3 预期技术指标第79-80页
    7.4 设计方案第80-82页
        7.4.1 设计结构框图第80页
        7.4.2 主要芯片介绍第80-81页
        7.4.3 主要的电路原理图、PCB图和实物图(见附录3)第81页
        7.4.4 CPLD内部程序框图第81-82页
        7.4.5 CPLD软件编程仿真第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8章 中子通量探测系统的软件设计第84-90页
    8.1 系统软件的功能需求第84页
    8.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第84-86页
    8.3 系统软件的界面第86-87页
    8.4 系统软件的运行方法第87页
    8.5 系统标定第87-90页
        8.5.1 系统标定原理第87-88页
        8.5.2 系统标定方法第88-90页
第9章 NFM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性能测试第90-106页
    9.1 电流型前置放大器性能测试第90-93页
        9.1.1 输入输出信号波形观测第90-91页
        9.1.2 V_i-V_o关系曲线测量第91页
        9.1.3 电源电压对基线的影响第91-92页
        9.1.4 输入/输出阻抗的测量第92页
        9.1.5 输入信号上升时间与输出信号上升时间对应关系第92-93页
    9.2 基线恢复器性能测试第93-97页
        9.2.1 测试平台介绍第93-94页
        9.2.2 连接方法第94页
        9.2.3 基线恢复器输入输出波形观测第94页
        9.2.4 基线恢复器V_i-V_o关系曲线测量第94-95页
        9.2.5 输入信号基线变化,观测输出信号基线的变化第95页
        9.2.6 基线恢复器带宽测试第95-96页
        9.2.7 基线恢复器输入信号脉宽适应性测试第96页
        9.2.8 基线恢复器输入信号频率上限测试第96页
        9.2.9 基线恢复器长时间工作的基线稳定性第96-97页
    9.3 n-γ脉冲甄别器性能测试第97-99页
        9.3.1 n-γ脉冲甄别器的主放大器幅度线性测试第97页
        9.3.2 n-γ脉冲甄别器CFD线性测试第97-98页
        9.3.3 n-γ脉冲甄别器上升时间甄别精度测试第98页
        9.3.4 n-γ脉冲甄别器幅度甄别精度测试第98-99页
    9.4 Campbell积分器性能测试第99-104页
        9.4.1 电压平方电路输入输出波形观测第99页
        9.4.2 电压平方电路V_i-V_o关系曲线第99-100页
        9.4.3 电压平方Campbell积分电路实验板f-v特性测试第100页
        9.4.4 自动增益调节Campbell积分电路的V_i-V_o关系曲线第100-101页
        9.4.5 输入信号基线偏移的影响第101-102页
        9.4.6 自动增益调节Campbell积分电路f-v特性测试第102页
        9.4.7 上升时间变化对Campbell积分结果的影响第102-103页
        9.4.8 脉冲宽度变化对Campbell积分结果的影响第103页
        9.4.9 自动增益调节Campebll积分器动态范围测量第103-104页
    9.5 分时数据采集器性能测试第104-106页
        9.5.1 分时定标器性能测试第104页
        9.5.2 波形记录仪性能测试第104-106页
第10章 NFM原型机系统联合实验第106-118页
    10.1 稳恒中子辐射场环境的NFM原型机系统联合实验第106-112页
        10.1.1 稳恒中子辐射场介绍第106-107页
        10.1.2 前置放大器输出信号波形观测第107-108页
        10.1.3 对中子信号双峰的分析第108页
        10.1.4 传输线阻抗特性测试第108-110页
        10.1.5 NFM原型机系统联合实验第110-111页
        10.1.6 NFM原型机系统性能测试的结论第111-112页
    10.2 中子源(点源)环境的NFM原型机系统联合实验第112-116页
        10.2.1 实验现场介绍第112页
        10.2.2 前置放大器输出信号波形观测第112-113页
        10.2.3 NFM原型机系统联合实验第113-116页
    10.3 质子加速器环境的NFM原型机系统联合实验第116-118页
第11章 总结与展望第118-122页
    11.1 工作总结第118-119页
    11.2 工作展望第119-122页
附录1 n-γ脉冲甄别器电路设计第122-124页
附录2 自动增益调节Campbell积分电路设计第124-126页
附录3 分时数据采集器电路设计第126-130页
附录4 NFM系统硬件连接方法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134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绿色港口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下一篇:基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安徽省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