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讼师现象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一、“珥笔之民”与“讼棍”:对讼师的不同称呼 | 第12-17页 |
(一) 讼师概念的内涵 | 第12-14页 |
(二) 史料对于讼师的称呼 | 第14-17页 |
1、中性的称呼 | 第14-16页 |
2、贬义的称呼 | 第16-17页 |
二、“沟通的桥梁”:讼师的社会定位 | 第17-24页 |
(一) 讼师的主要活动 | 第17-20页 |
1、代写辞状 | 第17-18页 |
2、教民诉讼 | 第18-19页 |
3、打点官府 | 第19-20页 |
(二) 讼师的地位 | 第20页 |
(三) 讼师的作用 | 第20-23页 |
1、为民众提供法律帮助 | 第20-21页 |
2、桥梁作用:沟通民众与官府 | 第21-23页 |
(四) 讼师存在的原因 | 第23-24页 |
三、官方对讼师的压制及原因 | 第24-29页 |
(一) 官方对讼师的压制 | 第24-25页 |
(二) 官方压制讼师的原因 | 第25-29页 |
1、“无讼”的意识 | 第25-27页 |
2、对权威的挑战 | 第27-28页 |
3、对“义利观”的违背 | 第28-29页 |
四、讼师与律师:制度的变革与比较 | 第29-41页 |
(一) 晚清对律师制度的引进 | 第29-33页 |
1、“苏报案” | 第29-32页 |
2、晚清政府对律师制度的正式引进 | 第32-33页 |
(二) 讼师与律师的比较 | 第33-39页 |
1、英国的律师制度 | 第33-35页 |
2、讼师与律师的比较 | 第35-39页 |
(三) 对我国律师制度的思考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