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青藏高原冻土区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概述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第12-13页
    1.2 石油的组成及危害第13-16页
        1.2.1 石油的组成第13-14页
        1.2.2 石油的毒性第14-15页
        1.2.3 土壤石油污染及危害第15-16页
    1.3 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特性第16-17页
        1.3.1 国际冻土微生物研究第16-17页
        1.3.2 国内冻土微生物研究第17页
    1.4 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第17-18页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18-20页
        1.5.1 研究目的第18页
        1.5.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19-20页
第二章 青藏高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第20-2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21页
        2.1.1 土壤温度的测定第20页
        2.1.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0-2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1-24页
        2.2.1 北麓河地区气候状况第21-22页
        2.2.2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土壤温度变化第22-23页
        2.2.3 北麓河地区土壤理化性质第23-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青藏高原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25-39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26页
        3.1.1 土样采集与处理第25页
        3.1.2 土壤微生物高通量分析第25-26页
        3.1.3 数据处理第26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26-37页
        3.2.1 DNA质检与PCR扩增结果第26-28页
        3.2.2 OTU聚类第28-29页
        3.2.3 分类学分析第29-30页
        3.2.4 多样性指数第30-31页
        3.2.5 稀释性曲线与Shannon-Wiener曲线第31-32页
        3.2.6 OTU分布Venn图第32页
        3.2.7 PCA分析与PCo A分析第32-33页
        3.2.8 群落结构组分图第33-34页
        3.2.9 样品微生物菌群分布热图(Heatmap)第34-36页
        3.2.10 Rank-Abundance曲线第36页
        3.2.11 样本聚类树与柱状图组合分析(Hclust-bar)第36-37页
    3.3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青藏高原石油污染土壤土著微生物的筛选第39-51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4.1.1 实验材料第39页
        4.1.2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第39-40页
        4.1.3 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第40页
        4.1.4 柴油含量的测定第40页
        4.1.5 机油含量的测定第40页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0-49页
        4.2.1 低温柴油、机油降解菌的现场筛选第40-42页
        4.2.2 高效柴油降解菌的实验室富集筛选及降解效果研究第42-45页
        4.2.3 高效机油降解菌的实验室富集筛选及降解效果研究第45-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石油降解微生物高通量分析第51-63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1页
        5.1.1 菌种样品来源第51页
        5.1.2 土壤微生物高通量分析第51页
        5.1.3 数据处理第51页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1-61页
        5.2.1 OTU类聚及分布Venn图第51-53页
        5.2.2 多样性指数第53-54页
        5.2.3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第54-61页
    5.3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六章 柴油降解微生物土壤效果研究第63-71页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6.1.1 实验材料第63页
        6.1.2 实验药品及设备第63页
        6.1.3 研究方法第63-64页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4-70页
        6.2.1 菌液对柴油土壤降解效果的影响第64-67页
        6.2.2 不同柴油污染强度平板土壤修复研究第67-69页
        6.2.3 柴油降解优势菌群分析第69-70页
    6.3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71-73页
    7.1 结论第71-72页
    7.2 建议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格絮凝池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下一篇:网格絮凝池PIV测量及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