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CFD介绍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3-19页 |
1.3.1 CFD概述 | 第13页 |
1.3.2 CFD软件 | 第13-15页 |
1.3.3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15-17页 |
1.3.4 CFD软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2 絮凝动力学理论与絮凝评价指标 | 第19-25页 |
2.1 传统絮凝理论 | 第19-20页 |
2.2 微涡旋絮凝动力学理论 | 第20-21页 |
2.2.1 Kolmogoroff的局部各向同性湍流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湍流扩散理论 | 第21页 |
2.3 絮凝评价指标 | 第21-25页 |
2.3.1 湍动能k | 第22页 |
2.3.2 湍动能耗散率 ε | 第22-23页 |
2.3.3 涡旋速度梯度G' | 第23-25页 |
3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25-33页 |
3.1 网格絮凝池模型 | 第25页 |
3.2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5-30页 |
3.2.1 Gambit建模 | 第25-27页 |
3.2.2 网格的划分 | 第27-28页 |
3.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8-29页 |
3.2.4 数值模拟基本步骤 | 第29-30页 |
3.3 各向特征面及特征线的提取方法 | 第30-31页 |
3.3.1 特征面的提取及方法 | 第30页 |
3.3.2 各向特征线的提取及方法 | 第30-31页 |
3.4 混凝实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4.1 混凝实验装置 | 第31-32页 |
3.4.2 混凝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4.3 混凝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4 网格絮凝池全流场模拟分析 | 第33-55页 |
4.1 不同网孔尺寸的对比分析 | 第33-43页 |
4.1.1 不同网孔尺寸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33-39页 |
4.1.2 不同网孔尺寸组合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39-43页 |
4.1.3 小结 | 第43页 |
4.2 边壁格挡设置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43-46页 |
4.2.1 边壁格挡不同设置情况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3-46页 |
4.2.2 小结 | 第46页 |
4.3 不同进水流量的对比分析 | 第46-50页 |
4.3.1 不同进水流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6-50页 |
4.3.2 小结 | 第50页 |
4.4 竖井间不同高度过水孔洞的对比分析 | 第50-54页 |
4.4.1 竖井间不同高度过水孔洞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0-54页 |
4.4.2 小结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局部网格板后流场各向特征线的速度变化 | 第55-87页 |
5.1 同一高度位置各向特征线上速度变化情况 | 第55-63页 |
5.1.1 x方向各特征线上速度变化情况 | 第55-59页 |
5.1.2 z方向各特征线上速度变化情况 | 第59-62页 |
5.1.3 小结 | 第62-63页 |
5.2 不同高度特征线速度变化 | 第63-70页 |
5.2.1 不同水力条件下特征线上速度变化情况 | 第63-67页 |
5.2.2 不同网孔尺寸特征线上速度变化情况 | 第67-70页 |
5.2.3 小结 | 第70页 |
5.3 同一高度位置特征线的各方向速度变化情况 | 第70-77页 |
5.3.1 特征线上各方向速度变化情况 | 第70-76页 |
5.3.2 小结 | 第76-77页 |
5.4 不同高度特征线各方向速度变化 | 第77-86页 |
5.4.1 特征线上各方向速度变化情况 | 第77-85页 |
5.4.2 小结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网格絮凝池的混凝实验 | 第87-92页 |
6.1 混凝剂不同投加量的浊度去除率曲线 | 第87-88页 |
6.2 网孔尺寸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88-89页 |
6.3 进水流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89-9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7.1 结论 | 第92页 |
7.2 展望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