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3.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第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2.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四) 研究的创新和难点 | 第15-16页 |
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2. 研究的难点 | 第15-16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 高校新资助政策 | 第16页 |
2. 公众满意度 | 第16-17页 |
(二) 公众满意度研究的相关模型 | 第17-19页 |
1. 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第17-18页 |
2. “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 | 第18页 |
3. 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 | 第18-19页 |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页 |
2. 顾客满意度理论 | 第19-20页 |
二、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演变以及高校新资助政策的发展和特点 | 第20-25页 |
(一)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变迁 | 第20-21页 |
(二) 高校新资助政策的发展变迁 | 第21-22页 |
(三) 高校新资助政策的特点 | 第22-23页 |
1. 资助模式多样全面 | 第22页 |
2. 资助水平大幅提高 | 第22-23页 |
3.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 第23页 |
(四) 广东省高校新资助政策的补充内容 | 第23-25页 |
三、广东省高校新资助政策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 第25-37页 |
(一) 公众满意度指数的测评方法和技术 | 第25-27页 |
1. 目标的确定、范围选择 | 第25页 |
2. 指标构建 | 第25-26页 |
3.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4. 问卷设计 | 第26-27页 |
5. 数据收集、分析报告 | 第27页 |
(二) 调查问卷数据获取 | 第27-28页 |
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选取情况 | 第27页 |
2. 调查问卷的收集和回收情况 | 第27-28页 |
(三) 数据基本概况 | 第28-37页 |
1. 教师卷样本概况和描述性统计 | 第29-32页 |
2. 学生卷样本概况和描述性统计 | 第32-37页 |
四、广东省高校新资助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实证分析 | 第37-49页 |
(一)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和步骤 | 第37-38页 |
(二) 不同的控制因素和控制因素的不同水平对高校新资助政策的满意度评价的影响比较分析 | 第38-45页 |
1. 不同家庭收入的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2. 不同生源地的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3. 不同层次高校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4. 不同年级学生的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5. 获得不同资助金额的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6. 不同兄弟姐妹数的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7. 其他因素的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三) 不同的控制因素和控制因素的不同水平对高校新资助政策的满意度评价的影响结论 | 第45-46页 |
1. 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学生满意度调查比较分析结论 | 第45页 |
2. 助学贷款政策学生满意度调查比较分析结论 | 第45页 |
3. 勤工助学政策学生满意度调查比较分析结论 | 第45页 |
4. 高校新资助政学生总体满意度调查比较分析结论 | 第45-46页 |
(四) 不同的控制因素和控制因素的不同水平对高校新资助政策的满意度评价高低的原因分析 | 第46-49页 |
1. 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学生对高校新资助政策的满意度评价高低的原因分析 | 第46页 |
2. 不同层次高校学生对高校新资助政策的满意度评价高低的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3. 不同年级学生对高校新资助政策的满意度评价高低的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4. 其他因素对高校新资助政策的满意度评价高低的原因分析 | 第48-49页 |
五、广东省高校新资助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9-57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49-51页 |
1. 广东省高校新资助政策实施成效较好,学生总体满意度评价较高 | 第49页 |
2. 资助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专职工作人员满意度评价偏低 | 第49页 |
3. 勤工助学管理良莠不齐,学生满意度评价较低 | 第49-50页 |
4. 各高校资助水平不一,资助面不均衡 | 第50页 |
5.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不一,宽松不一致 | 第50-51页 |
6. 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 第51页 |
(二) 进一步完善高校新资助政策的选择建议 | 第51-57页 |
1. 政府: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 第51-54页 |
(1) 建立大学生资助法律保障机制,确保制度有效运行 | 第51-52页 |
(2) 调整新资助政策体系构成比例,提高有偿资助比重 | 第52页 |
(3) 完善全国征信信用制度,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有效回收 | 第52页 |
(4) 完善社会公益事业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助学 | 第52-53页 |
(5) 构建全国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划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 | 第53页 |
(6) 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包”计划机制 | 第53-54页 |
2. 高校:细化资助工作制度,抓好政策落实 | 第54-56页 |
(1) 细化资助配套制度,加大学校投入 | 第54-55页 |
(2) 做好学生精准认定,有效分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第55页 |
(3) 加大有偿资助力度,提高勤工助学薪酬 | 第55页 |
(4) 创新传统资助模式,设置“发展型”资助项目 | 第55页 |
(5) 合理宣传资助政策,提高高校新资助政策的知晓度 | 第55-56页 |
3. 社会:弥补政府投入不足,促进社会公平 | 第56-57页 |
(1) 建立社会慈善机构与高校对接机制 | 第56页 |
(2) 加强与高校联动,创造实习、培训、出国交流等平台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