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干线公交绿波优化控制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公交车辆行驶特性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绿波基础算法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3 公交优先信号控制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4 信号控制鲁棒性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3.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城市干线公交绿波基础约束设计 | 第24-40页 |
2.1 干线公交绿波的基本思路研究 | 第25-27页 |
2.1.1 经典绿波算法基本思路 | 第25-26页 |
2.1.2 数解法图解法基本思路 | 第26-27页 |
2.1.3 干线公交绿波优化控制的基本思路 | 第27页 |
2.2 干线公交绿波的基础时空图表现形式 | 第27-30页 |
2.2.1 经典绿波算法时空图 | 第27-28页 |
2.2.2 干线公交绿波基础时空图 | 第28-30页 |
2.3 信号控制交叉口基础约束条件设计 | 第30-34页 |
2.3.1 NEMA信号相位规则 | 第30-31页 |
2.3.2 信号相位相序约束条件设计 | 第31-33页 |
2.3.3 信号周期和相位时间设计 | 第33-34页 |
2.4 绿波系统基础约束条件设计 | 第34-39页 |
2.4.1 公交车辆绿波系统基础约束条件设计 | 第34-36页 |
2.4.2 社会车辆绿波系统基础约束条件设计 | 第36-38页 |
2.4.3 两种绿波系统交互基础约束条件设计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城市干线公交绿波基础模型设计 | 第40-66页 |
3.1 分段式干线公交绿波优化控制基础模型设计 | 第41-50页 |
3.1.1 模型设计基本思路 | 第41-42页 |
3.1.2 信号控制交叉口聚类分组方法 | 第42-45页 |
3.1.3 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设计 | 第45-49页 |
3.1.4 基础模型构建及算法解析 | 第49-50页 |
3.2 整体式干线公交绿波优化控制基础模型设计 | 第50-58页 |
3.2.1 模型设计基本思路 | 第50-52页 |
3.2.2 公交车辆绿波系统时间参数设计 | 第52-54页 |
3.2.3 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设计 | 第54-57页 |
3.2.4 基础模型构建及算法解析 | 第57-58页 |
3.3 案例分析 | 第58-65页 |
3.3.1 分段式案例分析 | 第58-62页 |
3.3.2 整体式案例分析 | 第62-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城市干线公交绿波鲁棒性设计 | 第66-86页 |
4.1 公交系统时间参数影响分析 | 第67-70页 |
4.1.1 公交系统停靠时间分析 | 第67-68页 |
4.1.2 基础模型的鲁棒性分析 | 第68-69页 |
4.1.3 停靠时间情景设计 | 第69-70页 |
4.2 枚举优化控制方法 | 第70-75页 |
4.2.1 最优解的不唯一性 | 第70页 |
4.2.2 枚举优化控制方法设计 | 第70-75页 |
4.3 基于情景集合的改进方法 | 第75-81页 |
4.3.1 改进方法设计思路 | 第75-76页 |
4.3.2 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设计 | 第76-80页 |
4.3.3 基础模型构建及算法解析 | 第80-81页 |
4.4 案例分析 | 第81-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城市干线公交绿波网络拓扑 | 第86-102页 |
5.1 城市干线公交绿波网络拓扑设计 | 第86-97页 |
5.1.1 城市干线公交绿波网络拓扑基本思路 | 第86-87页 |
5.1.2 城市干线网络图形化处理 | 第87-88页 |
5.1.3 信号相位和周期约束条件设计 | 第88-90页 |
5.1.4 单条城市干线绿波系统约束条件设计 | 第90页 |
5.1.5 网络相关约束条件设计 | 第90-96页 |
5.1.6 目标函数设计 | 第96-97页 |
5.1.7 基础模型构建及算法解析 | 第97页 |
5.2 案例分析 | 第97-10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6.1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102-103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