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过失理论在查办渎职犯罪中的司法运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监督过失理论概述 | 第13-20页 |
(一) 监督过失的理论起源与发展 | 第13-14页 |
(二) 监督过失的概念 | 第14-15页 |
(三) 监督过失立论基础 | 第15-17页 |
1. 过失理论的变革 | 第15-16页 |
2. 监督过失理论的理论本质 | 第16-17页 |
(四) 运用监督过失理论查办渎职犯罪的现实性 | 第17-20页 |
1. 现实基础 | 第17-18页 |
2. 现实需要 | 第18-20页 |
二、监督过失理论视角下渎职犯罪客观要件的认定 | 第20-30页 |
(一) 渎职犯罪危害行为认定 | 第20-25页 |
1. 监督过失实行行为 | 第21-22页 |
2. 渎职犯罪实行行为的形式 | 第22页 |
3. 渎职犯罪实行行为的判断 | 第22-25页 |
(二)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25-30页 |
1. 监督过失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 | 第25-26页 |
2.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26-30页 |
三、在监督过失理论视角下确定渎职犯罪主体 | 第30-38页 |
(一) 监督过失犯罪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 第30页 |
(二) 认定渎职犯罪主体的一般原则 | 第30-34页 |
1. 具备监督资格 | 第31-32页 |
2. 拥有实际监督管理权 | 第32-34页 |
(三) 认定渎职犯罪主体的限制 | 第34-38页 |
1. 信赖原则的适用 | 第34-37页 |
2. 期待可能性的适用 | 第37-38页 |
四、监督过失理论视角下渎职犯罪主观要件的认定 | 第38-42页 |
(一) 注意义务的内容 | 第39-40页 |
1. 结果预见义务 | 第39页 |
2. 结果回避义务 | 第39-40页 |
(二) 注意能力的判断 | 第40页 |
(三) 被监督人故意犯罪时对责任认定的影响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