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从地理与人文角度考察满源地名 | 第11-12页 |
2.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满源地名 | 第12-15页 |
(四)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1.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翻译原则 | 第15-16页 |
2.异化与归化 | 第16页 |
(五)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1.清朝中叶以来历代舆图影印资料 | 第16-17页 |
2.地方图志与人文方志研究 | 第17页 |
3.地名资料汇编辑合 | 第17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2.历时比较法 | 第18页 |
3.统计分析法 | 第18-19页 |
一、东北地区源于满语的地名特点及演变原因分析 | 第19-29页 |
(一)研究对象的判定 | 第19-23页 |
1.通过通名和专名中的前缀判断 | 第19-20页 |
2.通过查阅考证材料判断 | 第20-22页 |
3.通过翻阅文献对比汉语通名和满语单词判断 | 第22-23页 |
(二)满源地名特点分析 | 第23-25页 |
1.分布上以黑吉两省为主 | 第23-24页 |
2.含义上以生产活动为主 | 第24-25页 |
3.功能上以警醒提示为主 | 第25页 |
(三)满源地名演变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1.满语自身的演变 | 第26页 |
2.汉语介入带来的演变 | 第26-29页 |
二、满源地名汉译用字规律考察 | 第29-37页 |
(一)繁简结构转换 | 第29-31页 |
1.简字繁化 | 第30页 |
2.繁字简化 | 第30-31页 |
(二)雅俗含义转换 | 第31-35页 |
1.俗字变雅 | 第32-34页 |
2.雅字从俗 | 第34-35页 |
(三)受同音汉字影响 | 第35-37页 |
三、基于统计的满源地名汉译用字数据分析 | 第37-42页 |
(一)地名用字演变的趋向分析 | 第37-39页 |
1.字体上的繁简分析 | 第37-38页 |
2.字义上的雅俗分析 | 第38-39页 |
(二)两种演变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四、满源地名演变的语言学规律总结和翻译的用字建议 | 第42-51页 |
(一)地名演变的语言学规律 | 第42-45页 |
1.满源地名的通名一般消失或转化为汉语通名 | 第42-43页 |
2.满源地名中的专名演变经历了从转写到重新赋义的过程 | 第43-44页 |
3.满源地名的用字特点 | 第44-45页 |
(二)基于满源地名的专有名词音译用字建议 | 第45-51页 |
1.建议用在地名中的汉字 | 第45-47页 |
2.建议不用在地名中的汉字 | 第47-48页 |
3.建议进一步修改用字的地名译写形式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