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电子银行风险概述 | 第18-22页 |
2.1.1 电子银行的定义与特点 | 第18-19页 |
2.1.2 电子银行风险的内涵、特征 | 第19-21页 |
2.1.3 电子银行风险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8页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26页 |
2.2.2 投资博弈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 第28-40页 |
3.1 H商业银行简介 | 第28页 |
3.2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3.2.1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 第28-32页 |
3.2.2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运行现状 | 第32-34页 |
3.3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34-37页 |
3.3.1 风险识别 | 第34-36页 |
3.3.2 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 第36-37页 |
3.4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存在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3.4.1 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37-38页 |
3.4.2 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38页 |
3.4.3 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38-39页 |
3.4.4 信息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地区)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借鉴 | 第40-46页 |
4.1 发达国家(地区)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经验 | 第40-43页 |
4.1.1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 | 第40-41页 |
4.1.2 美国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 第41页 |
4.1.3 英国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 第41-42页 |
4.1.4 新加坡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 第42-43页 |
4.1.5 中国香港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 第43页 |
4.2 对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启示 | 第43-46页 |
4.2.1 建立整体的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 第43-44页 |
4.2.2 强化产品设计和客户风险意识 | 第44-45页 |
4.2.3 加强核心技术的提高和网络安全 | 第45页 |
4.2.4 重视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 第45-46页 |
第五章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 第46-56页 |
5.1 操作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 第46-48页 |
5.1.1 完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 | 第46-47页 |
5.1.2 建立完善的内部稽查制度 | 第47页 |
5.1.3 提高客户风险意识 | 第47-48页 |
5.1.4 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 | 第48页 |
5.2 声誉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 第48-49页 |
5.2.1 确保承诺的实现 | 第48-49页 |
5.2.2 加强银行社会责任感 | 第49页 |
5.2.3 保持和媒体的良好接触 | 第49页 |
5.3 法律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 第49-51页 |
5.3.1 增强全员的法律意识 | 第49-50页 |
5.3.2 正确认识网上银行安全漏洞和欺诈风险 | 第50页 |
5.3.3 积极做好电子银行认证工作 | 第50页 |
5.3.4 建立健全与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50-51页 |
5.4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 第51-53页 |
5.4.1 建立完善的内部程序和技术防范措施 | 第51-52页 |
5.4.2 建立电子银行运行监控系统 | 第52页 |
5.4.3 鼓励业务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 第52-53页 |
5.5 建立和实施全面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 | 第53-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