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问题意识和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我国文人传说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蒲松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文献法 | 第18页 |
二、田野调查法 | 第18页 |
三、类型归纳法 | 第18-19页 |
四、口头程式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一章 蒲松龄的家世、生平及其传说流传背景 | 第20-29页 |
第一节 蒲松龄的家世、生平 | 第20-25页 |
一、蒲松龄的家世 | 第20-21页 |
二、蒲松龄的生平 | 第21-25页 |
第二节 蒲松龄传说的流传背景 | 第25-29页 |
一、蒲松龄传说主要流传地的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 | 第25页 |
二、蒲松龄传说主要流传地的人文环境 | 第25-29页 |
第二章 蒲松龄传说的主题与类型 | 第29-62页 |
一、蒲松龄的出生与离世 | 第30-32页 |
(一)蒲松龄的出生 | 第30-31页 |
1.病僧转世 | 第30页 |
2.文魁星下凡 | 第30-31页 |
(二)蒲松龄的离世 | 第31-32页 |
3.死后成仙 | 第31-32页 |
二、蒲松龄的才智 | 第32-47页 |
(一)才华横溢 | 第32-35页 |
A.为学刻苦 | 第33页 |
4.临摹崖 | 第33页 |
5.墨池 | 第33页 |
B.满腹才情 | 第33-35页 |
6.请进来喝茶 | 第33-34页 |
7.诗医 | 第34-35页 |
(二)机智过人 | 第35-47页 |
A.年少显智 | 第35-36页 |
8.相墓 | 第35页 |
9.东邻杀人,西邻失火 | 第35-36页 |
B.智助百姓 | 第36-37页 |
10.放生池 | 第36页 |
11.代葬人 | 第36页 |
12.智劝不孝儿 | 第36页 |
13.劝和兄弟 | 第36-37页 |
14.智改风俗 | 第37页 |
C.智戏权贵 | 第37-43页 |
15.粜粮 | 第37-38页 |
16.五个驴使着一根轴棍 | 第38页 |
17.早瞎狗眼 | 第38页 |
18.狗让我拉的 | 第38页 |
19.怒写祭文 | 第38-39页 |
20.王八无耻 | 第39页 |
21.妙改门联 | 第39页 |
22.圈圈官 | 第39页 |
23.粗毛野兽石先生 | 第39-40页 |
24.拉金尿银 | 第40页 |
25.森森堂 | 第40页 |
26.赴宴戏权贵 | 第40-41页 |
27.狗尾巴往上竖 | 第41页 |
28.贪吃不顾命 | 第41页 |
29.笨饽饽 | 第41-42页 |
30.饮酒对诗 | 第42页 |
31.只认衣裳不认人 | 第42-43页 |
D.智惩奸恶 | 第43-47页 |
32.掌中雷 | 第43-44页 |
33.柳泉居士 | 第44页 |
34.会跑的坟 | 第44-45页 |
35.对句除奸 | 第45页 |
36.般阳大盗 | 第45页 |
37.断案 | 第45-46页 |
38.一石二鸟 | 第46页 |
39.河神显圣 | 第46页 |
40.逐蠹吏 | 第46-47页 |
三、蒲松龄的为人 | 第47-50页 |
41.行善得报 | 第47-48页 |
42.分家风波 | 第48页 |
43.祭穷神 | 第48页 |
44.搭救孤女 | 第48页 |
45.霸王别姬 | 第48-49页 |
46.下马碑前不下驴 | 第49页 |
47.倒骑毛驴 | 第49页 |
48.吃半鲁 | 第49页 |
49.迎门墙题“午” | 第49-50页 |
四、蒲松龄科场蹉跎 | 第50-52页 |
50.三冠童子试 | 第50页 |
51.越幅被黜 | 第50-51页 |
52.腹泻落榜 | 第51页 |
53.乡试奇遇 | 第51页 |
54.铜条铭志 | 第51页 |
55.换汤不换药 | 第51-52页 |
五、蒲松龄设帐教学 | 第52-54页 |
56.晒肚皮 | 第52-53页 |
57.一窍不通 | 第53页 |
58.“砖”吃豆腐 | 第53页 |
59.奇特的礼物 | 第53-54页 |
六、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 第54-57页 |
60.蒲松龄与驼背老大爷 | 第54-55页 |
61.茅亭茶座 | 第55页 |
62.跑煞狗 | 第55页 |
63.蒲松龄与康熙皇帝 | 第55-56页 |
64.逐假鬼 | 第56页 |
65.三访青石关 | 第56页 |
66.蒲松龄写《香玉》 | 第56页 |
67.蒲松龄写《梦狼》 | 第56-57页 |
七、蒲松龄与鬼狐及其他 | 第57-62页 |
(一)蒲松龄与鬼狐 | 第57-60页 |
68.劈妖 | 第58页 |
69.除妖救女 | 第58页 |
70.险遭狐精 | 第58-59页 |
71.蒲松龄与狐狸女 | 第59页 |
72.蒲松龄的狐狸情缘 | 第59页 |
73.月夜斗鬼狐 | 第59页 |
74.留仙画像 | 第59-60页 |
(二)蒲松龄与其他 | 第60-62页 |
75.死不瞑目 | 第60页 |
76.蒲松龄祭王渔洋 | 第60-62页 |
第三章 蒲松龄传说与口头传统 | 第62-72页 |
第一节 蒲松龄传说的民间立场 | 第62-64页 |
第二节 蒲松龄传说对民间口头文学形式的运用 | 第64-72页 |
一、蒲松龄传说对民间口头文学主题与类型的运用 | 第65-67页 |
二、蒲松龄传说对拆字、谐音、联对等民间口头文学中常见情节的运用 | 第67-69页 |
三、蒲松龄传说对民间口头文学固定套语及叙事结构的运用 | 第69-72页 |
第四章 蒲松龄传说的价值及其传承与传播 | 第72-81页 |
第一节 蒲松龄传说的价值 | 第72-78页 |
一、审美价值 | 第72-73页 |
二、史料价值 | 第73-75页 |
三、教育价值 | 第75-77页 |
四、旅游价值 | 第77-78页 |
第二节 蒲松龄传说的传承与传播 | 第78-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附录1 蒲松龄传说情节梗概一览 | 第83-143页 |
附录2 寻访聊斋故里——山东省淄博市蒲家庄田野调查札记 | 第143-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