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风险性与货币政策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研究难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 民间借贷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从经济角度界定民间借贷 | 第18-19页 |
2.1.2 从法律角度界定民间借贷 | 第19-20页 |
2.1.3 本文对民间借贷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 民间借贷的成因 | 第21-24页 |
2.2.1 传统渊源 | 第21页 |
2.2.2 信息经济学 | 第21-22页 |
2.2.3 金融抑制理论 | 第22页 |
2.2.4 制度经济学 | 第22-23页 |
2.2.5 供需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民间借贷风险分析 | 第24-28页 |
3.1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情况分析 | 第24-26页 |
3.1.1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上升 | 第24-25页 |
3.1.2 民间借贷活跃度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第25页 |
3.1.3 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为主 | 第25页 |
3.1.4 民间借贷纠纷中的涉案人数呈上升趋势 | 第25-26页 |
3.1.5 利用民间借贷从事金融犯罪活动 | 第26页 |
3.2 民间借贷纠纷与金融犯罪的合理界定 | 第26-28页 |
3.2.1 借贷目的不同 | 第26-27页 |
3.2.2 债权人不同 | 第27页 |
3.2.3 侵权对象不同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民间借贷风险性指数测算 | 第28-35页 |
4.1 原始数据来源 | 第28页 |
4.2 风险衡量因子的选择及原始数据处理 | 第28-31页 |
4.2.1 涉案人数 | 第29页 |
4.2.2 借贷金额 | 第29页 |
4.2.3 借款利率 | 第29-31页 |
4.2.4 风险因子数据计算 | 第31页 |
4.3 构建民间借贷风险指数 | 第31-35页 |
4.3.1 因子分析法 | 第31-33页 |
4.3.2 民间借贷风险指数 | 第33页 |
4.3.3 民间借贷风险指数分析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民间借贷风险性与货币政策的实证检验 | 第35-50页 |
5.1 货币政策影响民间借贷风险的传导途径 | 第35页 |
5.2 货币政策指标量化 | 第35-40页 |
5.2.1 存款准备金政策 | 第35-37页 |
5.2.2 再贴现政策 | 第37-38页 |
5.2.3 公开市场业务 | 第38-39页 |
5.2.4 信贷调控政策 | 第39-40页 |
5.2.5 货币政策指标计算 | 第40页 |
5.3 民间借贷风险性和货币政策指数的模型构建 | 第40-50页 |
5.3.1 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第40-43页 |
5.3.2 协整方差检验 | 第43-46页 |
5.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6-47页 |
5.3.4 VAR模型分析 | 第47-49页 |
5.3.5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第六章 调控民间借贷风险的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6.1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 第50页 |
6.2 着力推进其他存款性公司改革 | 第50-51页 |
6.3 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 | 第51页 |
6.4 为民间借贷提供发展空间 | 第51-5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