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1 沉积物中磷形态 | 第12-13页 |
1.3.2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 第13-14页 |
1.3.3 磷细菌在沉积物-水界面间作用 | 第14-15页 |
1.3.4 沉积物-水界面磷通量计算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2 研究技术路线、样品处理、仪器和试剂 | 第18-22页 |
2.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2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19-20页 |
2.3 仪器和试剂 | 第20-22页 |
2.3.1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3.2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3 沉积物及上覆水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22-26页 |
3.1 沉积物及上覆水理化组成及理化性质检测方法 | 第22页 |
3.2 沉积物中总细菌及磷细菌生物量分析 | 第22-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4 黄河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 第26-35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4.2.1 黄河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及分布 | 第27-28页 |
4.2.2 黄河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及分布 | 第28-30页 |
4.3 相关性分析 | 第30-34页 |
4.3.1 各形态磷含量与沉积物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4.3.2 各形态磷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4.3.3 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与微生物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 第35-54页 |
5.1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 第35-52页 |
5.1.1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35-41页 |
5.1.1.1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35页 |
5.1.1.2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35-38页 |
5.1.1.3 沉积物对磷吸附动力学拟合 | 第38-40页 |
5.1.1.4 沉积物对磷吸附动力学季节变化特征 | 第40-41页 |
5.1.2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41-52页 |
5.1.2.1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等温吸附曲线 | 第41-44页 |
5.1.2.2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热力学拟合 | 第44-47页 |
5.1.2.3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 | 第47-50页 |
5.1.2.4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性能参数与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 第50-52页 |
5.2 磷通量估算 | 第52-53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6 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磷细菌作用研究 | 第54-64页 |
6.1 基于培养实验研究磷细菌在磷形态转换过程中的作用 | 第54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63页 |
6.2.1 沉积物的采集 | 第54页 |
6.2.2 制备磷细菌培养液 | 第54页 |
6.2.3 实验方案 | 第54-55页 |
6.2.4 结果分析 | 第55-63页 |
6.2.4.1 沉积物-水界面处Eh变化 | 第55页 |
6.2.4.2 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及总磷含量变化 | 第55-59页 |
6.2.4.3 沉积物中总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59-62页 |
6.2.4.3.1 沉积物中微生物OTU分析 | 第59-61页 |
6.2.4.3.2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61-62页 |
6.2.4.4 沉积物中磷细菌量变化分析 | 第62-63页 |
6.3 小结 | 第63-6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7.1.1 沉积物及上覆水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64页 |
7.1.2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 第64-65页 |
7.1.3 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磷细菌作用研究 | 第65页 |
7.2 创新与不足 | 第65-66页 |
7.2.1 创新点 | 第65页 |
7.2.2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