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1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6-20页
        1.1.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关键问题第16-17页
        1.1.2 提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的重大课题第17-19页
        1.1.3 大学生在激扬青春、奉献社会的进程中成长成才的重要命题第19-20页
    1.2 研究意义第20-22页
        1.2.1 理论意义第20-21页
        1.2.2 实践意义第21-22页
        1.2.3 方法意义第2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31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4-28页
            1.3.2.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的现实状况第24-26页
            1.3.2.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的研究论域第26-28页
        1.3.3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28-31页
            1.3.3.1 研究总结第28-30页
            1.3.3.2 研究前景展望第30-31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31-35页
        1.4.1 当代第32页
        1.4.2 大学生第32-33页
        1.4.3 中国梦第33-34页
        1.4.4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第34-35页
    1.5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的方法、框架、创新点第35-41页
        1.5.1 研究的方法第35-37页
        1.5.2 研究的框架第37-39页
        1.5.3 创新点第39-41页
第二章 中国梦教育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第41-61页
    2.1 中国传统关于“国家梦”教育的思想资源第41-46页
        2.1.1 儒家“大同世界”的“国家梦”教育思想第41-43页
        2.1.2 道家“小国寡民”的“国家梦”教育思想第43-44页
        2.1.3 法家“以法治国”的“国家梦”教育思想第44-45页
        2.1.4 先秦其他学派的“国家梦”教育思想第45-46页
    2.2 西方关于“国家梦”教育的思想资源第46-52页
        2.2.1 追求“正义”的“国家梦”教育思想第46-48页
        2.2.2 向往“天国”的“国家梦”教育思想第48-50页
        2.2.3 描绘“乌托邦”式的“国家梦”教育思想第50-52页
    2.3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梦”教育的基本理论第52-61页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教育思想第53页
        2.3.2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国家梦”教育思想第53-55页
        2.3.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国家梦”教育思想第55-58页
        2.3.4 习近平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梦”教育思想第58-61页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证研究第61-113页
    3.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现状单变量百分数宏观考察第61-68页
        3.1.1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有基本认知,但有待深化第62-63页
        3.1.2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有一定热情,但有待提升第63-65页
        3.1.3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意志较明确,但有待坚定第65-66页
        3.1.4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有较强信心,但有待加强第66-67页
        3.1.5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有一定践行,但有待强化第67-68页
    3.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现状双变量相关中观考察第68-75页
        3.2.1 从年级的视角看,年级越高教育效果越明显第68-72页
        3.2.2 从政治面貌看教育效果,党员最佳、团员好于群众第72-75页
    3.3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现状多变量结构方程微观考察第75-113页
        3.3.1 外生潜在变量(X模型)由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影响、阻力三个维度八个变量组成第75-82页
            3.3.1.1 X模型标准解: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影响、阻力三个维度与其组成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第76-78页
            3.3.1.2 X模型T值检验: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Ksi1)和中国梦教育影响(Ksi2)关系密切是常态第78-79页
            3.3.1.3 百分数分析:日常教育效果尚好,思政课教育作用较大,但阻力难克服第79-82页
        3.3.2 内生潜在变量(Y模型)由当代大学生中国梦认知、信心与践行三个维度二十五个变量组成第82-91页
            3.3.2.1 Y模型标准解:当代大学生中国梦认知、信心和践行三个维度与其二十五个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第82-85页
            3.3.2.2 Y模型T值检验:中国梦的认知与认同(Eta1)和中国梦树立与践行(Eta2)关系密切是常态,中国梦的意志与信心(Eta3)和中国梦树立与践行(Eta2)间关系不是常态第85-87页
            3.3.2.3 百分数分析:认知程度高、意志较明确、梦想还得树第87-91页
        3.3.3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外内生潜在变量关系结构模型分析第91-113页
            3.3.3.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外内生潜在变量关系结构模型的标准解与T值检验第92-98页
            3.3.3.3 对中国梦意志与信心(Eta3)产生正负面影响的因素分析第98-103页
            3.3.3.4 对中国梦树立与践行(Eta2)产生正负面影响的因素分析第103-113页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效果、问题、原因第113-144页
    4.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效果第113-119页
        4.1.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整体格局第113-114页
        4.1.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效果评估第114-119页
    4.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第119-128页
        4.2.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的理论分析第119-127页
            4.2.1.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内容系统性、现实性、针对性不强第119-123页
            4.2.1.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方法多样性、实践性、渗透性不够第123-125页
            4.2.1.3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途径全面性、合力性、长效性欠缺第125-127页
        4.2.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的实证分析第127-128页
            4.2.2.1 中国梦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Ksi1)对大学生中国梦的认知与认同(Eta1)不同向第127-128页
            4.2.2.2 中国梦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Ksi1)对大学生中国梦的意志与信心(Eta3) 不同向第128页
            4.2.2.3 大学生中国梦的意志与信心(Eta3)对中国梦的树立与践行(Eta2) 不同向第128页
    4.3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原因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第128-144页
        4.3.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原因的理论分析第128-133页
            4.3.1.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第128-130页
            4.3.1.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理念存在弊端第130-132页
            4.3.1.3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者的素质有待提升第132-133页
        4.3.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原因的实证分析第133-144页
            4.3.2.1 中国梦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对大学生中国梦的认知与认同不同向的原因第133-139页
            4.3.2.2 中国梦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对大学生中国梦的意志与信心不同向的原因第139-141页
            4.3.2.3 大学生中国梦的意志与信心对中国梦的树立与践行不同向的原因第141-144页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地位、目标、内容第144-162页
    5.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地位第144-150页
        5.1.1 全社会中国梦教育的关键一环第144-146页
        5.1.2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摄主题第146-148页
        5.1.3 当代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举措第148-150页
    5.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目标第150-156页
        5.2.1 从理论上把握中国梦第150-152页
        5.2.2 从情感上认同中国梦第152-154页
        5.2.3 从实践中践行中国梦第154-156页
    5.3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内容第156-162页
        5.3.1 中国梦理论教育第156-158页
        5.3.2 爱国主义教育第158页
        5.3.3 理想信念教育第158-160页
        5.3.4 实践能力教育第160-162页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原则、过程、结构第162-183页
    6.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原则第162-168页
        6.1.1 坚持与全社会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第162-163页
        6.1.2 坚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遵循相一致第163-166页
        6.1.3 坚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相协调第166-168页
    6.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过程第168-175页
        6.2.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内化阶段第168-170页
        6.2.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外化阶段第170-173页
        6.2.3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评估阶段第173-175页
    6.3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结构第175-183页
        6.3.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内在结构第175-178页
            6.3.1.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内在要素第175-178页
            6.3.1.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内在结构方式第178页
        6.3.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形态结构第178-181页
            6.3.2.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不同形态第179-180页
            6.3.2.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形态结构方式第180-181页
        6.3.3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层次结构第181-183页
            6.3.2.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不同层次第181-182页
            6.3.2.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层次结构关系第182-183页
第七章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方法、途径、机制第183-204页
    7.1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方法第183-190页
        7.1.1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183-185页
        7.1.2 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185-187页
        7.1.3 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第187-189页
        7.1.4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第189-190页
    7.2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途径第190-198页
        7.2.1 学校教育: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阵地途径第191-194页
        7.2.2 家庭教育: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础途径第194-196页
        7.2.3 社会教育: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最广泛途径第196-198页
    7.3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机制第198-204页
        7.3.1 建立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教学机制第198-200页
        7.3.2 建立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激励机制第200-201页
        7.3.3 建立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评估机制第201-202页
        7.3.4 建立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保障机制第202-204页
结束语第204-207页
致谢第207-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1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216-217页
附录第217-223页

论文共2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FID系统安全协议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