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孟子君子观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1.1 内在研究进路方向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外在研究进路方向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3 孟子君子观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1.4 研究特点与价值 | 第13-14页 |
1.2 "君子"概念的发展与辨析 | 第14-16页 |
1.2.1 "君子"概念的演变 | 第14-15页 |
1.2.2 《孟子》文本中"君子"、"大人"、"大丈夫"、"圣人"概念之辨析 | 第15-16页 |
2. 人禽之辨:君子的逻辑起点 | 第16-22页 |
2.1 儒家与人禽之辨 | 第16-17页 |
2.2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 第17-20页 |
2.3 人禽之辨的意义 | 第20-22页 |
3. 正命:君子的形上学依据 | 第22-27页 |
3.1 孟子对"命"的定义 | 第22-23页 |
3.2 "命"的形而上意义 | 第23-24页 |
3.3 君子对"命"的态度 | 第24-27页 |
4. 性善:君子的道德内涵 | 第27-36页 |
4.1 性善的内涵 | 第27-31页 |
4.1.1 对"性"的释义 | 第27-28页 |
4.1.2 性善的依据和道德内涵 | 第28-31页 |
4.2 性善与君子的关系 | 第31-34页 |
4.2.1 解决了君子为什么要承担道德 | 第31-32页 |
4.2.2 解决了君子成圣的可能性问题 | 第32-33页 |
4.2.3 解决了道德实现方式的问题 | 第33-34页 |
4.3 从性善到仁政:君子道德行为的确立 | 第34-36页 |
4.3.1 仁政与性善的关系 | 第34-35页 |
4.3.2 仁政与君子的关系 | 第35-36页 |
5. 反身而诚:君子的自我修养 | 第36-44页 |
5.1 君子与自我 | 第37-40页 |
5.2 君子与他者 | 第40-42页 |
5.3 君子与物 | 第42-44页 |
6. 行吾敬:君子的行为方式 | 第44-49页 |
6.1 孟子对礼的态度:礼的内化转向 | 第44-45页 |
6.2 行吾敬的内涵:经权之辨 | 第45-47页 |
6.3 行吾敬的意义 | 第47-49页 |
7. 君子有终身之忧:君子的价值理想 | 第49-54页 |
7.1 君子于困境中成圣 | 第49-52页 |
7.2 忧民之忧 | 第52-54页 |
8. 君子有三乐:君子的精神境界 | 第54-58页 |
8.1 乐的来源 | 第54-55页 |
8.2 君子三乐 | 第55-56页 |
8.3 乐的境界 | 第56-58页 |
9. 孟子君子观的特点及意义 | 第58-62页 |
9.1 确立君子人格的形上学依据 | 第58-59页 |
9.2 论证君子具有成圣的可能性 | 第59-60页 |
9.3 确立人格的尊严,肯定人格内在的强大力量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