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孟子(孟轲,公元前390~前305年)论文

《孟子》的君子观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孟子君子观的研究现状第9-14页
        1.1.1 内在研究进路方向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1.2 外在研究进路方向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1.3 孟子君子观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1.4 研究特点与价值第13-14页
    1.2 "君子"概念的发展与辨析第14-16页
        1.2.1 "君子"概念的演变第14-15页
        1.2.2 《孟子》文本中"君子"、"大人"、"大丈夫"、"圣人"概念之辨析第15-16页
2. 人禽之辨:君子的逻辑起点第16-22页
    2.1 儒家与人禽之辨第16-17页
    2.2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第17-20页
    2.3 人禽之辨的意义第20-22页
3. 正命:君子的形上学依据第22-27页
    3.1 孟子对"命"的定义第22-23页
    3.2 "命"的形而上意义第23-24页
    3.3 君子对"命"的态度第24-27页
4. 性善:君子的道德内涵第27-36页
    4.1 性善的内涵第27-31页
        4.1.1 对"性"的释义第27-28页
        4.1.2 性善的依据和道德内涵第28-31页
    4.2 性善与君子的关系第31-34页
        4.2.1 解决了君子为什么要承担道德第31-32页
        4.2.2 解决了君子成圣的可能性问题第32-33页
        4.2.3 解决了道德实现方式的问题第33-34页
    4.3 从性善到仁政:君子道德行为的确立第34-36页
        4.3.1 仁政与性善的关系第34-35页
        4.3.2 仁政与君子的关系第35-36页
5. 反身而诚:君子的自我修养第36-44页
    5.1 君子与自我第37-40页
    5.2 君子与他者第40-42页
    5.3 君子与物第42-44页
6. 行吾敬:君子的行为方式第44-49页
    6.1 孟子对礼的态度:礼的内化转向第44-45页
    6.2 行吾敬的内涵:经权之辨第45-47页
    6.3 行吾敬的意义第47-49页
7. 君子有终身之忧:君子的价值理想第49-54页
    7.1 君子于困境中成圣第49-52页
    7.2 忧民之忧第52-54页
8. 君子有三乐:君子的精神境界第54-58页
    8.1 乐的来源第54-55页
    8.2 君子三乐第55-56页
    8.3 乐的境界第56-58页
9. 孟子君子观的特点及意义第58-62页
    9.1 确立君子人格的形上学依据第58-59页
    9.2 论证君子具有成圣的可能性第59-60页
    9.3 确立人格的尊严,肯定人格内在的强大力量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作者简历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清甘肃地区地震灾害初步研究
下一篇:唐五代越窑青瓷的国内分布与传播路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