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6页 |
1.2.1 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城市 | 第20页 |
2.1.2 城市规模 | 第20-21页 |
2.1.3 城市基础部门 | 第21页 |
2.2 城市规模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1-27页 |
2.2.1 城市化理论 | 第21-22页 |
2.2.2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 第22-23页 |
2.2.3 集聚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4页 |
2.2.5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24-25页 |
2.2.6 输出基础理论 | 第25-27页 |
3 成都城市规模与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 第27-34页 |
3.1 成都城市概况 | 第27页 |
3.2 成都城市规模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3 成都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 第28-33页 |
3.4 成都城市产业就业结构现状 | 第33-34页 |
4 基于城市基础部门模型的成都城市规模测算 | 第34-47页 |
4.1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 第34-36页 |
4.2 成都城市基础部门确定 | 第36-40页 |
4.2.1 研究对象、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6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4.2.3 测算结果 | 第38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4.3 成都城市基础部门各系数测算 | 第40-42页 |
4.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4.3.2 测算结果 | 第41-42页 |
4.4 成都2020年城市基础部门就业规模测算 | 第42-45页 |
4.4.1 灰色模型Verhulst构建 | 第42-43页 |
4.4.2 2020年基础部门就业规模Verhulst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4.3 模型检验 | 第44-45页 |
4.5 成都2020年城市规模测算 | 第45-47页 |
5 成都城市规模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 第47-50页 |
5.1 成都城市规模发展趋势分析 | 第47-48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48-50页 |
5.2.1 把握城市规模发展规模规律,科学规划城市规模 | 第48-49页 |
5.2.2 优化产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 | 第49页 |
5.2.3 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 第49-50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