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3-吲哚乙酸对植物根际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影响及机理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写词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8页
    1 环境中PAHs的来源、危害及污染现状第14-19页
        1.1 环境中PAHs的来源第14-15页
        1.2 环境中PAHs的危害第15-18页
        1.3 土壤中PAHs的污染现状第18-19页
    2 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第19-22页
        2.1 PAHs的修复方式第19-20页
        2.2 PAH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现状第20-22页
    3 植物根际在修复PAHs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及强化措施第22-24页
        3.1 植物根际在修复PAHs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第22页
        3.2 植物与根际微生物联合作用对土壤中PAHs去除的影响第22-23页
        3.3 植物根际修复的强化技术及强化措施第23-24页
    4 IAA在修复污染土壤中的作用第24页
    5 PAHs进入植物体的途径及影响因素第24-26页
        5.1 PAHs进入植物体的途径第25页
        5.2 PAHs进入植物体的限制因素第25-26页
    6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第26-28页
第二章 吲哚乙酸对黑麦草修复荧蒽污染土壤的影响第28-40页
    1 引言第28-29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9-32页
        2.1 化学试剂和土壤准备第29页
        2.2 试验设计第29-30页
        2.3 植物生物量的测定第30页
        2.4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荧蒽的分析第30-31页
        2.5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第31页
        2.6 数据分析和方程式第31-32页
    3 结果第32-36页
        3.1 不同IAA添加量对土样中荧蒽去除影响第32页
        3.2 不同IAA添加量对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第32-33页
        3.3 不同IAA添加量对黑麦草体荧蒽浓度和总积累量的影响第33-34页
        3.4 不同IAA添加量对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34-35页
        3.5 相关分析第35-36页
    4 讨论第36-38页
    5 结论第38-40页
第三章 吲哚乙酸对黑麦草修复菲污染土壤的影响及机理第40-54页
    1 引言第40-41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1-44页
        2.1 试剂第41页
        2.2 供试土样的制备第41-42页
        2.3 试验设计及样品收集第42页
        2.4 分析方法第42-44页
    3 结果第44-50页
        3.1 不同IAA添加量对土壤中菲的去除影响第44-45页
        3.2 不同IAA添加量对黑麦草生物量和植物体菲浓度的影响第45页
        3.3 不同IAA添加量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碳和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影响第45-48页
        3.4 不同IAA添加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48-50页
        3.5 相关分析第50页
    4 讨论第50-52页
    5 结论第52-54页
第四章 吲哚乙酸对植物根际修复实际PAHs污染场地土壤的修复影响第54-70页
    1 引言第54-5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5-58页
        2.1 材料第55-56页
        2.2 试验设计第56-57页
        2.3 测定方法第57-58页
        2.4 数据分析第5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8-68页
        3.1 不同IAA添加量对土壤中PAHs去除的影响第58-60页
        3.2 不同IAA添加量对植物体生物量的影响第60-61页
        3.3 不同IAA添加量对植物体叶部和根部PAHs总浓度及不同环数PAHs浓度的影响第61-63页
        3.4 不同IAA添加对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第63-65页
        3.5 不同IAA添加量对土壤呼吸含量的变化第65页
        3.6 不同IAA添加量对土壤中降解菌数量的影响第65-66页
        3.7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第66-68页
    4 讨论第68-69页
    5 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吲哚乙酸对黑麦草吸收多环芳烃的影响第70-90页
    1 引言第70-7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1-75页
        2.1 供试植物第71页
        2.2 试验设计第71-72页
        2.3 测定方法第72-74页
        2.4 公式及数据分析第74-7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5-87页
        3.1 不同IAA添加量对黑麦草生物量的变化第75-76页
        3.2 不同IAA添加量对植物体PAHs积累量的影响第76-78页
        3.3 不同IAA添加量对植物体菲和荧蒽转运的影响第78-79页
        3.4 黑麦草对菲和荧蒽的吸收与根系分泌物中小分子有机酸的关系第79-80页
        3.5 不同IAA添加量对黑麦草根系形态的影响第80-83页
        3.6 植物体PAHs含量与植物体酶活性及去毒相关基因相对表达的关系第83-87页
    4 讨论第87-89页
    5 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2页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102-104页
附录第104-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氮肥用量与硝化抑制剂对菜地N2O排放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根际促生解淀粉芽孢杆菌SQR9对土传病原菌的拮抗机制及拮抗基因根际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