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16-20页 |
2.1 农业产业化 | 第16-17页 |
2.1.1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 第16页 |
2.1.3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龙头企业 | 第17页 |
2.2.1 龙头企业的概念 | 第17页 |
2.2.2 龙头企业的认定 | 第17页 |
2.2.3 龙头企业的行业分类 | 第17页 |
2.3 农户 | 第17-18页 |
2.3.1 农户的概念 | 第17-18页 |
2.3.2 农户的分类 | 第18页 |
2.4 组织模式 | 第18-19页 |
2.5 利益联结机制 | 第19-20页 |
第3章 永州市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组织模式分析 | 第20-31页 |
3.1 永州市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动力分析 | 第20-22页 |
3.1.1 具备合作的基础条件 | 第20-21页 |
3.1.2 具有共同的利益追求 | 第21-22页 |
3.2 龙头企业在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2-23页 |
3.3 永州市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组织模式分析 | 第23-31页 |
3.3.1 “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 第24页 |
3.3.2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 第24-25页 |
3.3.3 “龙头企业+中介+基地+农户”模式 | 第25-26页 |
3.3.4 “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模式 | 第26-29页 |
3.3.5 股份合作制模式 | 第29页 |
3.3.6 不同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 第29-31页 |
第4章 不同组织模式的利益联结方式和利益关系分析 | 第31-35页 |
4.1 不同组织模式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 | 第31-32页 |
4.1.1 买断式 | 第31页 |
4.1.2 合同式 | 第31页 |
4.1.3 合作式 | 第31-32页 |
4.1.4 股份式 | 第32页 |
4.2 不同组织模式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析 | 第32-35页 |
4.2.1 “公司+农户”模式下的利益分析 | 第33页 |
4.2.2 “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中介+基地+农户”模式下的利益分析 | 第33页 |
4.2.3 “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下的利益分析 | 第33-34页 |
4.2.4 股份合作制模式下的利益分析 | 第34-35页 |
第5章 不同组织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5.1 “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5.2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5.3 “龙头企业+中介+基地+农户”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5.4 “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5.5 股份合作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第6章 结论及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对策建议 | 第38-41页 |
6.1 结论 | 第38页 |
6.2 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对策建议 | 第38-41页 |
6.2.1 加大力度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 第38页 |
6.2.2 根据实际对合作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 | 第38-39页 |
6.2.3 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 | 第39页 |
6.2.4 拓宽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领域 | 第39页 |
6.2.5 制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扶持配套措施 | 第39-40页 |
6.2.6 提高龙头企业、农户、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历 | 第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