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及核心问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2.1 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1.2.2 防御性聚落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2.3 明代海防卫所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2.4 基于GIS技术和空间句法的聚落空间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1.2.5 综合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明福建海防卫所建置研究 | 第22-40页 |
2.1 明初福建海防体系建制研究 | 第22-36页 |
2.1.1 福建海防的发展 | 第22-25页 |
2.1.2 福建海岸防线的建立 | 第25-31页 |
2.1.3 福建海上防线的建立 | 第31-36页 |
2.2 明代福建海防思想的演变 | 第36-39页 |
2.2.1 明初时期的海防策略 | 第36-38页 |
2.2.2 明中叶的海防体系的破坏 | 第38页 |
2.2.3 明代中后期的海防体系的调整 | 第38-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明初福建沿海卫所空间防御性研究 | 第40-62页 |
3.1 GIS技术和空间句法的引入 | 第40-44页 |
3.1.1 面向卫所聚落时空分布研究的数据库构建 | 第40-43页 |
3.1.2 面向卫所聚落分布研究的GIS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3.1.3 基于空间句法的聚落空间形态定量研究 | 第44页 |
3.2 明初福建沿海卫所的地理分布特征 | 第44-55页 |
3.2.1 卫所地处的地理环境及军事地位 | 第45-46页 |
3.2.2 卫所的分段防守布局 | 第46-47页 |
3.2.3 海防卫所总体空间分布 | 第47-54页 |
3.2.4 沿海各府、州巡检司及烽堠等分布密度规律性 | 第54-55页 |
3.3 层级性军事制度下卫所防御性空间结构 | 第55-58页 |
3.3.1 卫所制度的层级性 | 第55-56页 |
3.3.2 众星拱卫的放射状空间分布结构 | 第56-57页 |
3.3.3 纵向分段、横向分层的网络结构 | 第57-58页 |
3.4 防御需求下的卫所成本距离分析 | 第58-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明初福建沿海卫所空间形态规制研究 | 第62-113页 |
4.1 沿海卫所选址的地形特征 | 第62-91页 |
4.1.1 沿海卫所整体高程分析 | 第62-64页 |
4.1.2 沿海卫所内部坡度分析 | 第64-86页 |
4.1.3 沿海卫所选址与地形的关系分类例析 | 第86-91页 |
4.2 沿海卫所规模及形态的量化分析 | 第91-96页 |
4.2.1 沿海卫所城池规模比较 | 第91-92页 |
4.2.2 卫所形态的定量分析 | 第92-96页 |
4.3 街巷空间的可达性研究 | 第96-11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5章 明福建沿海卫所的保护策略 | 第113-127页 |
5.1 明福建沿海卫所发展现状 | 第113-117页 |
5.1.1 卫所发展为现代聚落的两条演化路径 | 第113-114页 |
5.1.2 卫所聚落的现状及保护困境 | 第114-117页 |
5.2 保护实例——以福全所城为例 | 第117-127页 |
5.2.1 福全所基本概况 | 第117页 |
5.2.2 福全所防御体系分析 | 第117-119页 |
5.2.3 福全所城空间分析 | 第119-124页 |
5.2.4 福全所城保护的相关建议 | 第124-127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27-129页 |
6.1 结论 | 第127-128页 |
6.2 存在不足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附录A | 第132-16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