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3-18页 |
1.1.1 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危害及处理 | 第13-14页 |
1.1.2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4-16页 |
1.1.3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 | 第16-18页 |
1.2 铁系材料活化过硫酸盐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纳米Fe_3O_4-GO复合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21-30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1-22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2页 |
2.3 纳米Fe_3O_4-GO复合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22-24页 |
2.3.1 石墨烯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2 纳米Fe_3O_4-GO复合体的制备 | 第23页 |
2.3.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3-2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2.4.1 纳米Fe_3O_4-GO的XRD表征 | 第24-25页 |
2.4.2 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 | 第25-26页 |
2.4.3 Zeta电位及比表面积测定 | 第26-27页 |
2.4.4 纳米Fe_3O_4-GO复合体的FTIR表征 | 第27-28页 |
2.4.5 纳米Fe_3O_4-GO的XPS表征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纳米Fe_3O_4-GO复合体催化活化PDS降解苯酚的研究 | 第30-40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30-3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31页 |
3.3 实验内容与主要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3.3.1 污染物的降解 | 第31-32页 |
3.3.2 有机物浓度的测定 | 第32页 |
3.3.3 溶出铁浓度的测定 | 第32页 |
3.3.4 过硫酸钠浓度的测定 | 第32页 |
3.3.5 TOC的测定 | 第32-3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3.4.1 纳米Fe_3O_4-GO复合体活化过硫酸钠降解苯酚 | 第33-34页 |
3.4.2 初始p H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3 苯酚降解过程中p H的变化 | 第35-37页 |
3.4.4 苯酚降解过程TOC变化 | 第37页 |
3.4.5 纳米Fe_3O_4-GO复合体的重复利用性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纳米Fe_3O_4-GO复合体催化活化PDS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探究 | 第40-60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40-4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41-42页 |
4.3 实验内容与主要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4.3.1 有机物浓度的测定 | 第42页 |
4.3.2 自由基检测 | 第42-43页 |
4.3.3 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第43页 |
4.3.4 X-射线衍射表征 | 第43页 |
4.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 第43页 |
4.3.6 中间产物测定 | 第43-4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4-58页 |
4.4.1 淬灭实验及EPR测试 | 第44-45页 |
4.4.2 离子强度影响 | 第45-46页 |
4.4.3 红外检测 | 第46-47页 |
4.4.4 反应过程中PDS的变化 | 第47-48页 |
4.4.5 掺氮的影响 | 第48-50页 |
4.4.6 GO的作用 | 第50-51页 |
4.4.7 纳米Fe_3O_4-GO复合体及Fe_3O_4颗粒的XPS及XRD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4.4.8 不同体系对不同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 第54-55页 |
4.4.9 阴离子对Fe_3O_4-GO/PDS体系降解苯酚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10 中间产物的测定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1 作者简历 | 第68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68页 |
4 发明专利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