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9-17页 |
1 绪论 | 第17-30页 |
1.1 骨与软骨组织结构与功能 | 第17页 |
1.1.1 骨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 第17页 |
1.1.2 软骨的结构与功能 | 第17页 |
1.2 骨与软骨缺损现状及修复方法 | 第17-20页 |
1.2.1 骨组织缺损现状及修复方法 | 第17-19页 |
1.2.2 软骨缺损现状及修复方法 | 第19-20页 |
1.3 组织工程骨及软骨中的生物材料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1 生物支架材料的类型 | 第20-21页 |
1.3.2 生物支架物理结构类型 | 第21-24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30页 |
1.4.1 课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 | 第24-28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2 类弹性蛋白蚕丝纤维复合支架的制备 | 第30-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2.1.1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30-3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1.3 实验用动物 | 第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1 制备蚕丝支架 | 第32页 |
2.2.2 制备类弹性蛋白 | 第32-33页 |
2.2.3 组装类弹性蛋白—蚕丝复合支架 | 第33-34页 |
2.2.4 表征类弹性蛋白—蚕丝复合支架 | 第34页 |
2.2.5 细胞分离及培养 | 第34-35页 |
2.2.6 类弹性蛋白—蚕丝复合支架细胞相容性评价 | 第3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2.3.1 类弹性蛋白纯化及三级结构预测结果 | 第35-36页 |
2.3.2 不同方法制备的类弹性蛋白—蚕丝复合支架形貌观察 | 第36-38页 |
2.3.3 机械性能 | 第38-39页 |
2.3.4 细胞相容性 | 第39-40页 |
2.4 结果讨论 | 第40-43页 |
2.5 小结 | 第43-44页 |
3 干热交联类弹性蛋白—蚕丝纤维复合支架表征 | 第44-5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3.1.1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44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3.2.1 结构形貌与化学组成分析 | 第45-46页 |
3.2.2 水接触角测试 | 第46页 |
3.2.3 类弹性蛋白从类弹性蛋白—蚕丝复合支架中的损失速率 | 第46页 |
3.2.4 类弹性蛋白—蚕丝复合支架降解速率 | 第46-47页 |
3.2.5 杨氏模量 | 第4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7-52页 |
3.3.1 形貌与组成 | 第47-48页 |
3.3.2 水接触角 | 第48-49页 |
3.3.3 类弹性蛋白从类弹性蛋白-蚕丝复合支架中的损失速率 | 第49页 |
3.3.4 类弹性蛋白—蚕丝复合支架降解速率 | 第49-51页 |
3.3.5 杨氏模量 | 第51-52页 |
3.4 结果讨论 | 第52-54页 |
3.5 小结 | 第54-55页 |
4 类弹性蛋白蚕丝新型复合支架体外生物学评价 | 第55-7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5-57页 |
4.1.1 试剂及耗材 | 第55-56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4.1.3 实验用动物 | 第56-5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4.2.1 样品前处理 | 第57页 |
4.2.2 细胞粘附形貌观察 | 第57页 |
4.2.3 细胞接种效率测试 | 第57-58页 |
4.2.4 细胞增殖实验 | 第58页 |
4.2.5 反转录PCR | 第58-61页 |
4.2.6 Western-blot实验 | 第61-62页 |
4.3 实验结果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材料上的培养结果 | 第62-67页 |
4.3.1 细胞粘附形貌 | 第62-63页 |
4.3.2 细胞粘附定量及接种效率 | 第63-64页 |
4.3.3 细胞增殖 | 第64-65页 |
4.3.4 细胞分化 | 第65-67页 |
4.4 实验结果二:软骨细胞在材料上的培养结果 | 第67-72页 |
4.4.1 细胞粘附形貌 | 第67-68页 |
4.4.2 细胞粘附定量及接种效率 | 第68-69页 |
4.4.3 细胞增殖 | 第69-70页 |
4.4.4 细胞分化 | 第70-72页 |
4.5 结果讨论 | 第72-75页 |
4.5.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材料上粘附增殖的结果讨论 | 第72-73页 |
4.5.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材料上分化的结果讨论 | 第73页 |
4.5.3 软骨细胞在不同材料上粘附增殖的结果讨论 | 第73-74页 |
4.5.4 软骨细胞在不同材料上表达软骨特异基因水平的结果讨论 | 第74-75页 |
4.6 小结 | 第75-76页 |
5 类弹性蛋白-蚕丝新型复合支架体内异位成骨及成软骨的研究 | 第76-105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76-77页 |
5.1.1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76-77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77页 |
5.1.3 实验用动物 | 第7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7-82页 |
5.2.1 体外接种细胞构建植入物 | 第77页 |
5.2.2 异位移植裸鼠皮下 | 第77-78页 |
5.2.3 显微CT | 第78页 |
5.2.4 杨氏模量 | 第78-79页 |
5.2.5 GAG定量 | 第79页 |
5.2.6 组织学染色 | 第79-81页 |
5.2.7 组织免疫化学染色 | 第81页 |
5.2.8 免疫荧光染色 | 第81-82页 |
5.3 实验结果一:异位成骨 | 第82-90页 |
5.3.1 大体观察 | 第82页 |
5.3.2 显微CT | 第82-84页 |
5.3.3 HE染色 | 第84-85页 |
5.3.4 番红O染色 | 第85页 |
5.3.5 甲苯胺蓝染色 | 第85页 |
5.3.6 Masson三色染色 | 第85-86页 |
5.3.7 CD31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 | 第86-88页 |
5.3.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 | 第88-90页 |
5.4 实验结果二:异位成软骨 | 第90-98页 |
5.4.1 大体观察 | 第90-91页 |
5.4.2 杨氏模量 | 第91-93页 |
5.4.3 GAG定量 | 第93页 |
5.4.4 HE染色 | 第93-94页 |
5.4.5 番红O染色 | 第94页 |
5.4.6 甲苯胺蓝染色 | 第94页 |
5.4.7 Masson三色染色 | 第94-96页 |
5.4.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Ⅱ型胶原和Ⅹ型胶原 | 第96-98页 |
5.5 结果讨论 | 第98-104页 |
5.5.1 组织工程骨的骨组织形成过程讨论 | 第98-101页 |
5.5.2 组织工程软骨的组成结构讨论 | 第101-103页 |
5.5.3 异位成骨和异位成软骨中材料的性能讨论 | 第103-104页 |
5.6 小结 | 第104-105页 |
6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及后续实验展望 | 第105-11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6.2 存在问题 | 第106-109页 |
6.2.1 无生长因子调控 | 第106-108页 |
6.2.2 未建立缺损修复模型 | 第108-109页 |
6.3 后续实验展望 | 第109-110页 |
6.3.1 探索如何让因子在复合材料中有活性 | 第109页 |
6.3.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颅骨缺损实验 | 第109页 |
6.3.3 耳软骨细胞修复半月板缺损实验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