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核心概念 | 第13-15页 |
1.2.1 领先企业 | 第13-14页 |
1.2.2“和”、“变”、“用”的内涵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8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文献与理论基础综述 | 第19-35页 |
2.1 国内外领先企业管理研究综述 | 第19-27页 |
2.1.1 领先企业领导者的管理实践经验综述 | 第19-22页 |
2.1.2 学者对于领先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2.2 中国文化传统视角的管理研究综述 | 第27-33页 |
2.2.1 基于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研究综述 | 第27-30页 |
2.2.2 基于传统文化理念的管理思想研究综述 | 第30-33页 |
2.3 “和”、“变”、“用”管理思想的前期研究概述 | 第33-35页 |
2.3.1“和”、“变”、“用”管理思想的内涵及维度 | 第33页 |
2.3.2 领先企业“和”、“变”、“用”管理思想的价值链逻辑 | 第33-35页 |
第3章 “和”、“变”、“用”管理思想的文化机理分析 | 第35-48页 |
3.1“和”的文化机理分析 | 第35-39页 |
3.1.1 聚“和”——管理的包容性 | 第35-36页 |
3.1.2 联“和”——管理的和谐性 | 第36-38页 |
3.1.3 利“和”——管理的共享性 | 第38-39页 |
3.2“变”的文化机理分析 | 第39-43页 |
3.2.1 自“变”——自我超越 | 第39-40页 |
3.2.2 势“变”——顺势而变 | 第40-42页 |
3.2.3 量“变”——持续完善 | 第42-43页 |
3.3“用”的文化机理分析 | 第43-48页 |
3.3.1 实“用”——事功主义 | 第43-44页 |
3.3.2 适“用”——立足现实 | 第44-46页 |
3.3.3 管“用”——结果导向 | 第46-48页 |
第4章“和”、“变”、“用”管理思想在我国领先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分析框架 | 第48-71页 |
4.1“和”、“变”、“用”管理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48-53页 |
4.1.1“和”的实践价值 | 第48-49页 |
4.1.2“变”的实践价值 | 第49-50页 |
4.1.3“用”的实践价值 | 第50-53页 |
4.2“和”、“变”、“用”在我国领先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原理及模型构建 | 第53-59页 |
4.2.1“和”的实践原理 | 第54页 |
4.2.2“变”的实践原理 | 第54-55页 |
4.2.3“用”的实践原理 | 第55-56页 |
4.2.4“和”、“变”、“用”在我国领先企业管理中的实践逻辑模型构建 | 第56-59页 |
4.3“和”、“变”、“用”在我国领先企业中的实践方法论 | 第59-71页 |
4.3.1“和”的方法论 | 第59-62页 |
4.3.2“变”的方法论 | 第62-68页 |
4.3.3“用”的方法论 | 第68-71页 |
第5章 海尔集团管理实践中的“和”、“变”、“用”管理思想实践逻辑分析 | 第71-84页 |
5.1 案例企业选择依据 | 第71页 |
5.2 案例企业成长领先轨迹概述 | 第71-73页 |
5.3 案例企业管理实践分析 | 第73-84页 |
5.3.1 海尔“和”、“变”、“用”管理的实践逻辑分析 | 第73-76页 |
5.3.2“海纳百川”的“和”管理 | 第76-78页 |
5.3.3“自以为非”的“变”管理 | 第78-82页 |
5.3.4“用户导向”的“用”管理 | 第82-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4-8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