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电力工业论文

低能耗新型脱碳工艺流程与捕获剂的开发及吸收剂降解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45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2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第14页
    1.3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获技术第14-19页
        1.3.1 燃烧前脱碳技术第15页
        1.3.2 燃烧中脱碳技术第15-16页
        1.3.3 燃烧后脱碳技术第16-19页
    1.4 胺法捕集二氧化碳研究现状第19-43页
        1.4.1 燃煤电厂胺法捕集CO_2工艺流程的研究进展第20-29页
        1.4.2 胺溶剂填料塔中再生性能的研究进展第29-31页
        1.4.3 胺法捕获CO_2过程溶剂降解性能的研究进展第31-43页
    1.5 课题的立题意义与主要内容第43-45页
第2章 传统MEA法捕获二氧化碳流程的模拟与优化第45-60页
    2.1 引言第45页
    2.2 化工流程模拟第45-48页
        2.2.1 化工流程模拟简介第45-46页
        2.2.2 商业模拟软件ProMax简介第46-48页
    2.3 胺法捕获CO_2工艺简介第48-52页
        2.3.1 基本假设与操作参数设定第48-49页
        2.3.2 MEA吸收CO_2反应机理第49-50页
        2.3.3 物性方法第50页
        2.3.4 模型模块的规定第50-51页
        2.3.5 捕获率与CO_2负载量第51-52页
        2.3.6 当量功衡算第52页
    2.4 传统MEA法脱碳工艺灵敏度分析第52-59页
        2.4.1 吸收塔板数第53-54页
        2.4.2 贫液循环流量第54-55页
        2.4.3 贫液CO_2负载第55-56页
        2.4.4 解吸塔操作压力第56-57页
        2.4.5 贫富液换热器温差第57-59页
    2.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3章 新型MEA法碳捕获工艺系统的模拟与优化第60-74页
    3.1 引言第60页
    3.2 工艺流程描述第60-62页
        3.2.1 分流解吸-塔顶换热器吸收解吸流程第60-61页
        3.2.2 多效分流-塔顶蒸汽压缩再利用吸收解吸流程第61页
        3.2.3 热泵精馏-分流吸收解吸流程第61-62页
    3.3 改进工艺灵敏度分析第62-72页
        3.3.1 分流解吸-塔顶换热器流程模拟与优化第62-64页
        3.3.2 多效分流-塔顶蒸汽压缩再利用流程模拟与优化第64-66页
        3.3.3 热泵精馏-分流吸收解吸流程模拟与优化第66-72页
        3.3.4 流程模拟结果对比研究第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4章 基于产品气压缩工序捕获系统的模拟与优化第74-86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工艺流程描述第74-77页
        4.2.1 传统MEA法吸收解吸流程(BAS)第74-75页
        4.2.2 分流解吸-塔顶换热器吸收解吸流程(SSH)第75-76页
        4.2.3 简单塔顶蒸汽压缩再利用流程(ASVR)第76页
        4.2.4 分流-塔顶蒸汽压缩再利用流程(SFVR)第76-77页
        4.2.5 改进分流-塔顶蒸汽压缩再利用流程(ISFVR)第77页
    4.3 改进工艺灵敏度分析第77-84页
        4.3.1 传统MEA法吸收解吸流程模拟与优化第77-80页
        4.3.2 改进型吸收解吸流程的优化与对比第80-84页
    4.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5章N,N-二乙基乙醇胺高效填料塔再生性能研究第86-97页
    5.1 引言第86页
    5.2 实验部分第86-88页
        5.2.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第86页
        5.2.2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第86-88页
    5.3 数据处理分析第88-90页
        5.3.1 胺溶液浓度与CO_2负载的测定第88-89页
        5.3.2 解吸过程再沸器负荷的计算第89-90页
    5.4 实验装置可靠性验证第90页
    5.5 结果与讨论第90-96页
        5.5.1 贫、富液CO_2负载第90-92页
        5.5.2 富液流量第92页
        5.5.3 富液进料温度第92-93页
        5.5.4 溶液浓度第93-94页
        5.5.5 溶剂循环容量、溶液循环流量和浓度之间的协同作用第94-95页
        5.5.6 不同胺溶剂再生能耗对比第95-96页
    5.6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DEEA与DETA溶液热降解性能研究第97-115页
    6.1 引言第97页
    6.2 实验部分第97-98页
        6.2.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第97-98页
        6.2.2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第98页
    6.3 样品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第98-100页
        6.3.1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第98-99页
        6.3.2 胺溶剂与降解产物相对质量校正因子的测定第99页
        6.3.3 胺溶剂与降解产物数据分析处理第99-100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00-114页
        6.4.1 DEEA-H2O-CO_2体系热降解性能第100-109页
        6.4.2 DETA-H2O-CO_2体系热降解性能第109-114页
    6.5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结论与展望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1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1-133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情况第133-134页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宽频域多类型谐波理论分析及治理方法研究
下一篇:轨道列车风机系统轻量化及气动性能优化设计